黄土高原的奇特风貌
2025/11/18
南京市第一中学工业大学初级中学八(1)班 郭戴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的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以其千沟万壑的独特景观而闻名于世。这里的地表支离破碎,仿佛被巨人用筛子细细筛过一般。黄土高坡上鲜有绿意,大风吹过,黄沙遮天蔽日,眼前就是一幅雄浑而又荒凉之景。这一奇特风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一小组踏上了实验探究之旅。
我们准备了六个相同规格的500毫升烧杯、一孔喷头、多孔喷头、草皮、适量黄土等实验器材。在1号和2号烧杯中分别装入同等高度的黄土,稍稍不同的是1号瓶黄土表面覆盖着厚实草皮,如此一来,便构建出两个植物覆盖率迥然不同的“小高原”模型。随后,我们利用一孔喷头模拟降雨场景,结果显示:1号烧杯中水流浑浊程度远远低于2号烧杯。当我们将两个烧杯倾斜一定角度后,没有草皮保护的2号“小高原”泥沙竟如雨注般倾泻而下。这一现象清晰表明:地表植被的缺失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究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我们又将3、4号烧杯中的黄土分别堆砌成10°与30°的小土坡,再用多孔喷头进行“人工降雨”。不出所料,坡度的差异性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此外,我们还依据“风成说”对黄土特性展开专项研究。从成分上看,黄土矿物质与基岩成分大不相同,且自西北向东南方黄土颗粒逐渐变细。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5号烧杯装入200毫升黄土,6号烧杯装入同量肥力较强的粘土,而后用多孔喷头人工降雨。最终结果:黄土土质疏松多孔,粘性增加量微乎其微,遇水后众多物质易溶,这也就解释了黄土高原为何难以孕育参天大树的原因。
一次次实验,如同拼图碎片,逐渐拼凑出黄土高原独特地貌成因的完整图景。松散的黄土在夏季密集型暴雨冲刷之下,本就贫瘠的土壤迅速流失;长年累月,季风携带着黄土不断堆积,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年复一年,千沟万壑的独特风光就此形成。
这次实验于我而言,不仅是对黄土高原地貌成因的探索,更是一次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深度提升。它让我明白,科学的道路上需秉持严谨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能拨开迷雾,探寻真理。 指导老师:俞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