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葛塘挺好的 赵远:葛塘有我扎根干事的“理想沃土”
2025/11/7
在葛塘,有这样一群追梦者:他们带着热爱与勇气,把理想种在田野间、把实干落在项目里,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潜力,用行动激活发展的活力。
今天起,【我在葛塘挺好的】专栏正式上线。我们将对话扎根葛塘的创业者,听他们讲述与这片土地的故事,也透过他们的视角,看见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样本,触摸到葛塘 “引才、留才、兴才”的温度,感受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的希望。
首期,让我们走进农文旅创业者赵远的世界,听听他与葛塘的双向奔赴……
从田埂到都市:
初心始终绕着“泥土芬芳”
赵远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0年出生在安徽宿州的小村庄,田埂间的泥土香、四季更迭的农作物,是他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18岁那年,他怀揣热血穿上军装,几年军营生活磨炼出了他的意志——严谨自律、敢担当、能坚持,这些品质后来成了他创业路上的“硬支撑”。退役后,他南下广州进入企业,都市的广阔视野让他积累了职场经验,但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总忍不住怀念田园的宁静与自由:“那时候就隐约觉得,未来要做和乡村相关的事。”
2015年,赵远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辞去广州的工作,到南京开启创业路。最初是想做农业相关的项目,误打误撞踏入了文旅领域——从策划小型农耕体验活动起步,第一次看到城市家庭带着孩子在田埂认作物、在市集挑新鲜农产的欣喜模样,他突然悟到了:“农业的‘根’、文化的‘魂’、旅游的‘形’凑在一起,能碰撞出多动人的火花!”
靠着对行业的敏感和不服输的坚持,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更让他振奋的是“看到了潜力”:越来越多人想逃离城市喧嚣找本真,越来越多乡村需要优质项目激活资源。也是从那时起,“深耕农文旅,让乡村更有活力”成了他笃定的方向。
遇见葛塘:
这里有创业者想要的“全周期护航”
“找了很多地方,直到遇见葛塘,才觉得‘对了’——这就是我要找的‘理想沃土’。”谈及与葛塘的缘分,赵远的语气里满是认可。
打动他的,首先是葛塘清晰的“蓝图”:早早就锚定“都市精品生态农业”定位,还规划了“一带一核两心五片”的空间格局,“给农文旅融合留足了成长空间,不是空谈,是真的有方向”。更让他暖心的,是葛塘实打实的“服务温度”:项目刚起步时,街道主动解读政策;用地规划卡壳时,帮着精准对接资源;还建立了分级分层的挂钩服务机制,每半个月梳理一次诉求,“事事有回音,从来不会让创业者‘空等’”。
赵远记得,刚开始对接项目时,自己还担心异乡创业会碰壁,结果街道工作人员比他还上心,“小到政策细节,大到资源对接,都帮着捋清楚,那种‘有人帮、有人护’的感觉,让我们少了后顾之忧,多了干事的底气。”
而葛塘本身的“农文旅基因”,更让他觉得“来对了”。这里有“新区粮仓”的优质农业基底,“葛塘稻米、长城莲藕”是响当当的品牌;还有帐篷集、芦花大赏这些攒足人气的文旅活动,“不用从零开始培育市场,只要把项目做好,就能快速融入这里的生态。”
扎根葛塘干实事:
让农文旅之花绽放在圩田间
如今,赵远的“精灵探索冒险部落”项目,正在葛塘的200亩土地上慢慢成长。项目里规划了11个功能区——露营休闲、森林萌宠、农耕研学,每一个都藏着他的巧思:把马汊河的水韵融进步道,把圩田的风情装进研学课程,“要让游客来这里不只是玩,还能触摸到乡村的肌理。”
接下来,他还打算办起风筝节、烧烤节,让热闹的活动聚人气;同时对接“小官甄选”特色农产品,让游客玩得尽兴的同时,还能把葛塘的好味道带回家,“真正实现‘游乐、研学、消费’融合,既让游客爱上葛塘,也帮乡村资源活起来。”
“以前是‘想为乡村做事’,现在是‘在葛塘能做成事’。”赵远说,如今每天看着项目一点点推进,看着葛塘的乡村越来越有活力,就觉得“当初来葛塘的决定太对了”。他在葛塘找到了事业的归属感,而葛塘,也因为这样的创业者,多了一份蓬勃的生机。
未来,我们还会遇见更多像赵远一样的创业者——他们带着热爱扎根葛塘,也在这里收获成长与荣光。
【采访手记】
采访赵总时,他聊起童年时安徽宿州田埂的模样,眼里满是光。从军营磨意志到广州攒经验,再到辞掉工作扎根农文旅,他说 “乡村是人生底色”,这话使我倍感触动。
葛塘的“主动搭台”让他少了后顾之忧。200亩的“精灵探索冒险部落”里,农耕研学、水韵圩田的巧思,还有能带走的“小官甄选”农产品,让我们看到乡村活力的新可能。
作为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者,笔者忽然明白了,乡村需要这样带着热爱与坚持的人,也需要我们多听多学,跟着前辈的脚步,把青春力量扎进土地里。
李雪宁 梁雅欣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