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爆火 这口“秋天的甜”值得吗?
2025/11/7
论今年南京秋天的“顶流”,非奶皮子糖葫芦莫属。晶莹的糖壳裹着饱满的山楂,外层覆着一层醇香的奶皮子,咬下时酸甜与奶香在舌尖交织……但为这一口新奇的美味,须起早抢购或和商家预定,不然就可能要在寒风中排队数小时。这口“秋天的甜”真的值得吗?
追根溯源,奶皮子糖葫芦在南京爆火源自于一家名为“草莓熊糖葫芦”的小摊。店主是一对在南京扎根的河南小夫妻,他们效仿内蒙古包头奶皮子糖葫芦的做法,复刻成功后一夜爆火,还推出了一系列水果、糯米的创新口味,三个小时可以卖出600串。随后越来越多商家开始模仿售卖,也受到消费者追捧。一串小小的糖葫芦,能点燃秋日消费热情,彰显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这份烟火气与生命力,值得肯定。然而,网红经济的热潮之下,滋生的隐忧也值得我们冷静审视。
最直观的困扰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想吃一口相对“正宗”的奶皮子糖葫芦,排队时长动辄超过两小时,年轻人举着手机刷着视频打发时间,这种跟风打卡的风气,究竟是消费活力的体现,还是盲目从众的狂欢?不可否认,打卡网红食品本身承载着一定的社交属性,人们在等待中分享体验、拍照打卡,让美食消费成为一种社交仪式。但当排队时长远超品尝本身的价值,当有人为了“打卡发圈”而非味蕾享受专程前往,这种跟风已经逐渐变得麻木。
更值得警惕的是,排队热潮催生了黄牛与代买乱象,原本二三十元一串的糖葫芦,经代买转手后价格翻倍,外卖平台上甚至出现五六十元一串的“天价”。这不仅加重了消费者负担,更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让美食消费变了味。
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也引发了“蹭热度”的连锁反应,奶茶、面包品牌都推出奶皮子系列,同质化产品轮番轰炸市场,消费者刚为糖葫芦的新奇口感买单,转头又被同款元素“包围”,新鲜感迅速被稀释。这种缺乏内核创新的跟风模仿,本质上是对流量的盲目追逐。当所有品牌都扎堆在同一个卖点上,既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也让消费者陷入“审美疲劳”,最终可能透支整个品类的生命力。
奶皮子糖葫芦的成功,本质上源于传统小吃与地域食材的巧妙结合,但若只停留在“流量炒作”层面,忽视了食材新鲜度、性价比与消费体验的平衡,热潮终将如秋风般消散。
如何让甜蜜消费走得更远?对商家而言,跟风更需守“根”。一方面,不能只盯着排队长度与社交热度,而应回归产品本身,优化制作流程,深耕口味创新与品质升级,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缩短不必要的排队时间,严控定价体系,抵制黄牛炒作,让美食回归大众消费本质。
而消费者不妨保持理性心态,不为“跟风”而盲目买单,让消费选择回归自身需求。若真想品尝这一口风味,不如跟着社交平台的博主们分享的教程,步骤简单易操作,既能避免排队与溢价,还能在动手过程中收获亲子互动、朋友协作的乐趣。想吃这口“秋天的甜”,自己动手何尝不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热潮终将褪去,唯有以品质为基、以创新为魂,才能让“一口甜”延续成长久的消费热度,让消费活力真正转化为市场发展的持久动力,让城市的烟火气既热闹又实在。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