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与清醒中的哲学宣言 ——读林清平散文集《路过人间》
2025/11/7
□ 北京 / 梦阳
面对人间,有人想征服,有人去拷问,作家林清平则选择“路过”。这“路过”并非疏离,而是一种充满谦卑情怀与灵魂清醒的智慧。当他将这份观察与思考凝结成散文集《路过人间》,我们便得以透过文字,看见一轴氤氲着哲学色彩的人文画卷。
自然的禅意与当代隐喻
林清平善于从大自然的脉动中探寻哲理。他观察那些常被忽视的自然图谱:晴空的高度、阳光的角度、仰望的视角,都在悄然定义着每个人的“彩虹状态”。在《光的七重奏》中,他写道:“风雨之后见彩虹,如果尚未见到,要么是观测角度偏移,要么是雨滴尚未达到合适形态……智者在暗室中,即使只有一束微光,也能从三棱镜中析出七重宇宙。”
这种对自然的凝神观照,既延续着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传统,又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当代思考。在《年轮里的晨光密码》中,他将树木的生长纹路解读为可破译的基因图谱;在《雨季的独白》中,他让雨滴的降落过程展演成光影流转的诗意。古老的天人感应,在这里获得了崭新的阐释维度。
乡土记忆与文化根系
乡土记忆在林清平的笔下生发为文化的根系。通过对父亲生活片段的生命哲学式记录,他构建起一座象征乡土情感与自然连接的精神灯塔。
在《父爱如林》中,父亲幻化成为生命遮风避雨的林荫道,一边修剪树木一边修剪人生。“亭亭如盖”的古朴雅致、“腐叶滋养年轮”的辩证思维,都在讲述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更深刻的是,“老树为新苗让渡春光,新树守护老树盘虬”的互文,暗喻了儒家“反哺”伦理与道家自然观的交融。
读者对文字的品读,与村民在林荫下休憩形成镜像——我们一边乘凉在先人的树阴下,一边为未来者培育新的树荫。这场致敬父亲的仪式,实则揭示了精神创造的本质:传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让崭新的年轮在血脉中繁衍。
文体突破与哲思凝练
林清平以“独抒性灵”的姿态,对散文的固有框架进行了自然而深刻的颠覆。他将寓言、抒情诗与科普小品巧妙融合,却给人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感。
《你也是一片新绿》既有寓言的哲思,又有诗意的抒情;《鸟窝的高度》在800字内构建起建筑学、伦理学与教育学的立体架构;《我的石头朋友》用超现实笔法让石头“讲述”地质变迁。这种创作实践,恰如刘勰所言:“文津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文,通则不乏。”
更为难得的是,林清平善于在细微事物中寄寓深刻哲理。《被一棵树引领》将植物学常识、生态感悟与个人心灵熔炼成一枚思想钻石;那些穿插于篇章中的哲思箴言,既传承了明清小品的格言传统,又融入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质。
传统智慧的当代生机
林清平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借助儒家伦理萃取出“灵魂包浆”的交往美学,以道家“自在无为”的思想化解时代焦虑。
《择友如养玉》让古老的训谕焕发出玉石般柔润的灵光;《不欠别人不欠自己》用道家智慧,为消费时代的精神暗夜点燃明灯。传统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成为滋养当下生活的精神源泉。
在这部作品中,一碗普通面条氤氲的热气,可让人触摸时代的体温;阳台上的一盆绿植,能让人感悟生命的荣衰;车站里陌生人的一次眼神交汇,也可成为测量现代人孤独的标尺。
《路过人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匆匆过客,但只要愿意在心田上深耕细作,便能让短暂的人间驻足,幻化出永恒的精神风景。这或许就是“路过”的真谛——在谦卑与清醒中,将每一次经过都转化为深刻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