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3年03月10日
江北文韵
上一版 下一版

灯灯记

2023/3/10

□ 河南/吴万夫

“灯灯”是故乡方言,即灯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家扎灯灯的人并不多,只有本村堂兄一家人。堂兄是我们当地最有学问的人,他脑子活络,人很勤俭,闲暇之余靠文化赚钱以贴补家用。譬如春节来临之际,堂兄会通宵达旦地画画和撰写春联,天亮了由家里人拿到镇上卖钱。他最先是用一支笔勤勉地写和画,后来摸到了门道,便用透明的厚塑料刻了模子,直接拓印,这样就省下了不少力,节约了不少时间。他写各种内容的春联,他画上山和下山的猛虎,都是刻有模子的,这样,全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利用模子“挥毫泼墨”,根据线条给老虎填色,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每年过了正月初头,堂兄一家人又开始张罗正月十五的营生——扎灯灯。扎灯灯是个细致活,一个灯灯也就卖两毛钱左右,主要是赚个辛苦钱。扎灯灯也有很多讲究,单从骨架用料上来说,有用秫秸秆制成的,也有用竹篾捆扎的;从外糊的纸张上来说,一般都是用老白纸,有薄、厚之分;从形态上来说,有正方形的,有旱船式的,有宫灯式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堂兄的灯灯在街头甫一挂出,便引来很多人围观,啧啧称羡,堪称街头一道最耀眼的风景!不说别的,单就灯灯上绘制的各种颜色的图案,就足够摄人眼球了:有在莲花池中游走的鱼,有卧在林中小憩的虎,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

那个年代,堂兄靠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运营实属不易。记得有一次天没亮,堂嫂挑着一大挑子用麻绳串起来的灯灯到很远的集市上去卖,不料行走到半道上却下起雨来。为了防止灯灯被淋湿,堂嫂紧赶慢赶,还是没有幸免于难,灯灯不仅被淋烂了、刮散了架,堂嫂也因为慌不择路崴了脚,跌坐在雨地里号啕大哭。

我那时跟着堂兄无意中也学到了不少扎灯灯的技巧。有一年正月十五,手头拮据的父亲实在舍不得花钱买一个供我玩耍的灯灯,于是我便决计自己动手扎灯灯。由于家里缺少制作灯灯的材料,我便到野外从干枯的枣树上采回锋利的刺儿,又找来秫秸秆,按比例剪成长短不一的截儿,以坚硬的刺儿做榫,很快就拼接成一个正方形的灯灯骨架。我让母亲给我打了糨子,又从哥哥自订的本子上撕下几张老白纸,精心地糊好了一架简易灯灯。然后,我又模仿堂兄用毛笔在灯灯上画了一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的动物。灯灯做好了,但还缺少手提的灯托,我又找来一块长木板,让父亲按照灯灯的宽度锯了,并在木板两端钉了孔儿,穿上细铁丝,这样一个用墨水瓶作为照明工具的灯灯便制作成功了。

当晚,我兴高采烈地提着灯灯出门游玩时,恰巧遇见送灯归来的芹姐。平时爱开玩笑的芹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灯灯下面爬有一只毛毛虫!不明就里的我忙伸着脖子察看,结果煤油灯倾斜了,灯灯在顷刻间化成了一团火球。我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了好长时间。

长大后,我来到省城工作,从此再没见到故乡的灯灯。今年春节期间回老家,我在小镇的街头上意外发现手工制作的灯灯,传承这一技艺的,正是堂兄的大儿子。习得一些绘画技巧的堂侄说,他重操旧业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有这个情结。他扎的灯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注入新的元素,内容大多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画风灵动有趣,时代色彩特别鲜明,活脱脱就是一件艺术品!

此时堂兄已去世一周年,我愈加怀念与堂兄在一起扎灯灯的场景……

上一条:抗洪英雄杨太平(上)
下一条:斑头雁与鸭子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njxjbb.com/content/2023-03/10/002166.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