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里的历史需要被记住 从《南京照相馆》看爱国主义的时代传承
2025/8/5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截至7月29日,已突破5.6亿票房,票房占比超过60%。
该片取材于真实历史,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期间被吉祥照相馆联系起来的几名中国民众,从求生到觉醒,冒死守护揭露侵略者罪行真相铁证的过程。
影片中出现大量南京口音台词,取景多处南京著名地标建筑。当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嘶吼着“教敷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等南京地名时,他的声声呐喊,不仅是银幕上的戏剧冲突,更是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对话。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该如何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让历史的胶片照进今天的现实?
历史不容篡改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15岁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最终成为“京字第一号证据”。电影中,日军强迫百姓拍摄“亲善照”,却在真实屠戮百姓的图片上疯狂加盖“不许可”印章,试图用谎言掩盖罪行……这些镜头无不揭露了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他们不仅屠杀生命,更试图篡改历史。
今天的南京早已不是1937年的模样,但历史的伤痕仍在提醒我们,真相的守护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电影中,照相馆众人用生命传递底片,而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守护历史的真实?答案或许是让历史教育走进课堂,让公祭日的钟声敲进每个人的心里。
普通人的家国担当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普通人的觉醒。阿昌从怯懦求生到舍命抗争,翻译官王广海在良知与生存间撕裂,戏曲演员毓秀用旗袍藏匿罪证底片……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被时代逼出勇气的凡人。
这一点对今天的南京人尤为重要。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或许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同样需要一种“觉醒”——不是被动接受发展,而是主动参与建设。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如何让南京的未来更加繁荣,是每个市民的责任。
珍视和平中的自强
电影结尾,历史照片与今日南京街景重叠,形成“没有彩蛋的彩蛋”。今天的南京,梧桐成荫、车水马龙,孩子们的笑脸与1937年的血色形成鲜明对比。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南京照相馆》的热映,不仅是一次电影的成功,更是一场全民的历史觉醒。从胶片里的南京到今天的新城,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沉重,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沉溺于悲情,而是将历史的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无论是守护历史真相,还是建设现代化新区,我们都应像电影中的阿昌一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这座城市的记忆永不褪色。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