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区域空白! 江北医院成功为六旬心衰患者保住“原装”心脏瓣膜
2025/11/18
近日,南京江北医院心脏外科张晶教授团队成功运用腱索转移技术,为一名66岁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二尖瓣成形术。
此例手术不仅解决了患者二尖瓣前叶脱垂伴大量反流导致的反复心衰问题,更成功保住了患者自身的二尖瓣,使其免除了终身服用抗凝药物、面临出血或血栓风险的“换瓣”命运。
反复心衰,生命之“门”濒临失控
数月来,王先生(化名)因心脏问题反复住院治疗,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为寻求系统治疗,他来到南京江北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经诊断,其病因为“二尖瓣前叶脱垂伴大量反流,三尖瓣反流”。
形象地说,我们的心脏内部设有四扇关键“阀门”(即心脏瓣膜),其中二尖瓣是负责保证血液从左心房顺畅流入左心室,防止倒流。当这扇“阀门”的“合页”(腱索)老化或断裂,导致“门板”(瓣叶)关不拢(脱垂),就会造成血液大量倒流(反流),这迫使心脏超负荷工作,长期下来,心脏被“累”大、“累”弱,最终发展为顽固性心力衰竭。
王先生的情况正是如此,他的心脏已不堪重负,手术迫在眉睫。
匠心独运,精准转移“生命的弦”
面对王先生的病情,临床上面临着“置换”与“修复”两种选择。选择“二尖瓣置换术”,即切除损坏的瓣膜,换上一个人工瓣膜,但这意味着王先生未来可能需要终身接受抗凝治疗,日常生活、饮食作息等均需严格管控,同时还可能面临出血、血栓等相关并发症风险。
以保障王先生长期生活质量为核心考量,南京江北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张晶教授结合患者病情特点与个体需求,经过全面评估和审慎研判,最终敲定了一项更优效但技术难度更高的治疗方案:实施“二尖瓣成形术”——不置换,而是修复他自身的瓣膜。
其中,“腱索转移技术”便是这台手术的关键。瓣膜之所以能严丝合缝地关闭,全靠数根细如发丝却强韧无比的腱索(犹如控制门板开合的绳索)的精准调控。张晶教授需要将对应的后叶腱索转移至前叶,最终恢复二尖瓣关闭的功能。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及手术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张晶教授凭借精湛的临床技术与丰富的手术经验,精准操作、稳步推进,最终顺利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
术后超声显示,王先生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瓣膜启闭功能恢复正常。
张晶教授介绍,对于符合适应症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瓣膜成形术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术式能精准保留心脏原生结构与正常功能,不仅为患者免去终身抗凝的治疗负担,更能显著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此次腱索转移技术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不仅填补了区域内心脏瓣膜修复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一项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的先进治疗新选择。未来,南京江北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牢记医者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攀登医学技术高峰,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修”复健康,重启“心”生。
来源:德驭医疗集团
张晶
德驭医疗集团首席专家
副院长
心脏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从医经历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知名专家。深耕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30余年,主刀完成心脏外科手术超11000台,覆盖全年龄段患者(出生7天婴儿至92岁高龄老人),手术成功率国内领先。
技术专长
擅长冠心病常规冠脉搭桥术、微创小切口搭桥术;瓣膜性心脏病的常规手术及介入治疗(TAVI及MitraClip);主动脉根部手术(Bentall术;Wheat’s术;David术等);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外科手术;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杂交手术及心脏二次手术;复杂先心病矫治术、简单先心病及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等。
孔繁熙
南京江北医院
心脏中心副主任
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瓣膜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心外科专业组常务委员
张晶教授团队成员
技术专长
擅长冠心病搭桥手术、瓣膜性心脏病成型与置换术、大血管疾病的常规手术(包括A型主动脉SUN’s手术,介入下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擅长介入下主动脉瘤、主动脉溃疡等腔内隔绝治疗及介入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先心病封堵术、腋下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等,累计完成心外科手术3000余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