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 岗位创新 管理创效 南钢创新成果荣获全国职工“三创”大赛一等奖
2025/11/14
近日,首届全国职工“文化创意、岗位创新、管理创效” 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共计572项职工创新项目进入总决赛,其中南京钢铁申报的“圆钢联合探伤系统高精密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经初审、复赛、决赛的多轮严苛评审,最终斩获“岗位创新”成果一等奖。
据悉,该成果是南钢特钢事业部精整厂团队,自主研发的三大关键技术,全面破解行业痛点。
核心技术亮点
红外量子成像缺陷识别系统:首创高精密量子红外摄像机及配套系统,突破进口硬件封锁,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检测精度达国外进口水平,使用寿命可达20000小时以上,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超声水层式自动调整中心技术:基于模拟图计算开发的自动调整技术,替代传统机械测量,调整精度提升了80%,调整时间缩短了75%,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超声探头快速安装调整方法:设计多自由度探头调整器,结合超声B扫描图像功能,实时监测128个晶片水层距离,实现探头毫米级精准调整,降低误报率,减少反复试错成本。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南钢5条探伤产线,覆盖红外探伤、GE超声等多种类型设备。
创新背后的攻坚力量
这项成果的诞生,离不开特钢事业部精整厂探伤车间主管工程师胡启文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自2013年入职以来,胡启文便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面对圆钢探伤装备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困境,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带领团队打响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2024年精整厂启动的重大装备创新项目中,他和团队协同创新,开发红外量子成像缺陷识别系统与独立式参数设定调节技术,成功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解决了技术封锁和卡脖子难题。另外在关键备件的国产化推进中,他创新提出“材质-结构-性能”三位一体优化方法,使国产备件性能达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显著降本增效。作为南钢精整厂生产管理室探伤车间主管工程师,通过工艺优化使探伤月产量实现大幅提升;创新改进特殊钢材探伤工艺,显著提高合格率并荣获创新奖项;优化生产线工艺,使特定规格产品产能实现成倍增长。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传帮带”为纽带,独创“理论+实操+创新”三维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技术骨干和探伤操作人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
胡启文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无损检测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并成功获得了探伤三级证书。目前,他全面负责探伤工序的生产组织、工艺技术研究、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故障处理、效率提升攻关。以及规程编制等多项核心工作。
在生产组织层面,胡启文凭借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和岗位员工通过工艺研究优化,显著减少了生产准备时间。他主导的效率提升攻关项目,成功将BD线速度提升了18%,CE线速度提升了19%。同时,他积极策划并实施劳动竞赛等多元化协同组织策略,使得探伤产量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内,多次突破历史瓶颈,累计打破各条线班产、日产、月产生产纪录高达150余次。在工艺研究方面,胡启文提出的漏磁小缺陷抑制功能开发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轴承钢的合格率。其中,《开发漏磁判定新功能,提升联合探伤线产能》项目在2022年荣获公司创新成果三等奖,申报的专有技术《漏磁表面探伤小缺陷抑制技术》荣获公司专有技术二等奖。近三年来,他累计申报公司专有技术5项,申报并受理专利6项,其中《一种水层式调整超声探伤设备中心的方法》为发明专利。此外,《一种超声水层式自动调整中心操作法》,荣获2022年度南钢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
南钢的创新坚守与未来展望
“此次获奖是对南钢岗位创新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南钢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南钢将持续深耕技术创新,以更多优质成果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制造业升级贡献力量。”南钢特钢事业部精整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余迎嘉 杨彩红 图片由南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