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街道新华市场: 被岁月打磨出来的民生温度
2025/11/14
大厂,曾经是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如今,工业时代的轰鸣声早已渐行渐远,而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却串联起了这片土地上20多万人口的烟火日常。
作为南化公司下属改制单位,新华市场像一位老邻居,始终守候在这片充满人情味的社区里。三十年的时光打磨,让它不仅成为居民的“菜篮子”,更成了连接“便民”与“温情”的纽带。
便民服务让赶集变“小聚”
新华市场的便民服务站点,是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生活补给站”。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场内错落分布的休闲座椅,成了拎着菜篮的阿姨、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刚买完菜的老伯歇脚的“港湾”。有人边喝茶边听邻里的家长里短,这些场景让“赶集”变成了“小聚”。
最让人安心的,是角落里那个醒目的急救医药箱,里面备着创可贴、碘伏棉签、退烧贴,甚至还有老花镜和手电筒。市场管理员每月都会检查药品有效期,并在旁边贴上“突发不适请找工作人员”的提示,让便民服务多了一份踏实的安全感。
市场还推出了“代购送上门”服务,为腿脚不便的老人设立“代购窗口”。老人只需报上想买的食材清单,工作人员就会像跑腿小哥一样,把挑选好的新鲜蔬菜、肉蛋鱼虾直接送上楼。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是为了让每一个走进市场的居民,都能感受到“被照顾”的温度。正如一位常客所说:“新华市场更像是一个有温度的社区驿站。”
安全是最动人的“老味道”
新华市场对“安全”的重视,贯穿了从食材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食材的源头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份蔬菜、肉类的新鲜与合规;商户经营时,市场也通过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监督其规范操作,杜绝“三无”产品和过期食材的出现。
室外液化气的使用管理,是市场安全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为了防范风险,市场不仅为所有使用液化气的摊位配备了泄漏报警器和自动切断阀,还坚持每月由专业人员上门检查一次,以技术手段与人工巡检形成“双重保险”,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而真正让这份安全“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市场里那些“老味道”的坚守者。市场入口处的馒头店,藏着一份沉睡二十年的豆沙小馒头。8元/斤的小馒头,老顾客来了,一买就是一整提,给家里人分一分,一口一个,都是被时光封存的“老味道”。
只要市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足够严苛,对品质的追求足够执着,那些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传统美食,就能穿越时光,继续被信任。
烟火气里满载“微光”故事
在新华市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摊位里。姐妹馄饨店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在这片市场里守了30多个春秋,店门口的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姐妹馄饨”四个字也早已深入人心。
清晨的市场还未完全苏醒,姐妹馄饨店的锅台早已升起袅袅热气,汤锅里翻滚着几十年不变的老汤底,馄饨皮是手工擀的,馅料里藏着祖传的秘方。老顾客们清晨带着旧时光的回忆而来,有人为了一碗地道的四川辣油,有人为了一口“老味道”,更多人则是为了一次与老板娘邬姐的叙旧。
而市场入口处的另一个摊位“九味坊”卤菜,同样与众不同。它不是靠吆喝吸引人,而是靠一碗碗香气扑鼻的卤菜,和老板娘张菊那句朴素却温暖的承诺:“如果您在南京目前没有收入或者遇到了困难,可以告诉店员来一份套餐,可能菜品不多,但绝对管饱。”
张菊作为南京阳光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她从19岁开始做公益,20年如一日。她的“免费套餐”并非商家噱头,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面对质疑,她不为所动,却说:“只是一顿饭而已,但一顿饭可能让一个人看到希望。”如今,九味坊卤菜在美团外卖的卤菜排行榜上稳居第一,张菊的坚持让口碑与善意在此交织,成为市场温暖一隅。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华市场早已超越了传统市场的功能。它是一个社区的缩影,是居民生活的“第三空间”。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温情记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代代相传的人情味,早已融入了大厂人的精神家园,化作城市肌理中永不褪色的温柔注脚。 任昌建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