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对话 扬子中学与澳洲姊妹校惊艳续写十年华章
2025/11/7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校际合作的进程中,扬子中学始终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办学实践,通过多元对外交流搭建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学子,更以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方向,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025年11月3日是扬子中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艾克依拉中学缔结姊妹校关系十周年。借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的契机,艾克依拉中学校长约翰·肖、副校长纳妮·奈杜一行到访,为两校跨越山海的友谊开启新的篇章。
十载盟谊话初心 共谱合作新篇章
欢迎仪式上,扬子中学副校长张洪涛致辞,回顾两校十年合作历程。自早年共同开启“未来领袖”青少年交流项目以来,艾克依拉中学学子与扬子学子结对研学、共探知识,2018年两位校长的到访更让两校友谊愈发牢固。张洪涛强调,校际深度交流是拓宽学子视野、促进文化互鉴的关键路径,期待与艾克依拉中学继续深化合作,让跨文化友谊持续生长。
艾克依拉中学校长约翰·肖发言,他高度认可了两校十年合作的丰硕成果,真挚表达了未来进一步拓展交流领域、深化合作内涵的期待。
铭牌凝契映初心 瞬间定格深情谊
活动现场,两校举行姊妹校十周年纪念牌揭牌仪式。扬子中学校长赵林刚与艾克依拉中学副校长纳妮·奈杜共同揭幕,金色铭牌既镌刻着两校十年相伴的深厚情谊,也承载了未来合作的美好愿景。
非遗风华传文脉 东方雅趣醉来宾
茶礼仪式上,扬子中学教师孙宇琳娴熟演示温杯、置茶、注水等流程,茶香袅袅间传递东方礼仪。篆刻、书法社团现场创作,一刀一笔勾勒汉字风骨,一撇一捺书写文化底蕴。古筝演奏旋律悠扬,六合民歌《茉莉花》引发来宾共鸣,大家驻足观赏、不时交流,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青春逐光展底蕴 少年意气话山河
作为校园文化的鲜活名片,扬子中学五位青年交流大使李亭萱、王昕锐、冯潇毅、路云淇、步文轩同学全程陪伴代表团,以流利的英文向客人娓娓道来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就。走到纪念两校历史交往的展台时,大家兴奋不已,连连感慨昔日种下的友谊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从特色社团的多元发展,到诗歌节、戏剧节和体育节等品牌活动的精彩亮点,交流大使们条理清晰、从容自信的讲解,充分展现了扎实的学识储备与良好的综合素养,让来宾频频颔首称赞。得知中澳班学子路云淇在高一阶段便斩获雅思7.5分的优异成绩时,代表团更是赞叹不已,对扬子中学培养学子国际视野与语言能力的成效给予高度认可。
科学非遗相融契 解码自然藏雅韵
科学探究融合非遗,解码自然色素奥秘。代表团走进生物课堂,观摩以《诗韵拓染:细胞色素中的非遗密码》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课堂将生物科学与传统非遗技艺巧妙结合。
高二(20)班的同学们在刘文雯老师的带领下,围绕两大核心模块展开实践:其一 “解码苍苍——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其二 “紫韵流转——花青素的特性探究”。实验尾声,课堂延伸至非遗实践 “织物承韵——植物拓染”,制作出兼具自然美感与环保理念的拓染作品。课后,来宾问及实验设计的巧思,在高一阶段便获得江苏省生物竞赛二等奖的吴梓泉同学回应:“这些叶子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在这节课中我们亲力亲为,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将树叶拓印在布上,既了解到了树叶拓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学到了生物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生物学科更着迷。”高一阶段获得“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英语素养大赛全国三等奖的万智同学,热情地向代表团详细讲解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原理。学子们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与跨界融合的学习理念,赢得了代表团一致称赞。
少年提问抒己见 校长畅叙话未来
下午,来访团一行与扬子中学高一(18)班同学在班主任钱佳的带领下,与来访的校长展开了一场名为“跨越十载再握手,姊妹情意久弥新”的座谈。
研讨会上,学生频频举手,就多元文化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兴趣发展及心理健康支持等话题进行提问。两位校长积极回应,结合艾克依拉中学的办学特色,分享了在课程设置、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引导与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明确了未来拓展跨学科课程共建、师生研学互访、运动赛事联谊等合作方向,为两校后续合作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绿茵逐梦展风采 特色育人显成效
来访团一行还观摩了足球选修课。作为久负盛名的足球特色学校,扬子中学构建了“训练+教学”双轨并行的足球特长生培养体系,既通过专业教练团队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升竞技水平,又保障文化课程质量,教学成果斐然。球场上,扬子学子展现出专业的战术配合与顽强的拼搏精神,传球、射门等动作精准流畅,让代表团直观感受到学校的足球育人氛围。
面向未来,扬子中学和艾克依拉中学将以此次十周年交流为契机,持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内容,在强化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擦亮科学教育品牌与足球特色,提升学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全方位对外交流格局。始终坚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的育人目标,扬子中学将助力更多学子成长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两校的友谊之树在传承中枝繁叶茂,为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观察员 张怡宁文/摄 通讯员 高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