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实验学校 跳出课堂办教育 实践教学见行见效
2025/10/21
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深植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沃土,以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少年为目标,在特色活动、行知精神浸润、实践育人及文化建设中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兼具传承与创新的育人之路。
从“小飞手”到“多面手”
社团里藏着无限可能
南京晓庄实验学校的校园活动,从不是千篇一律的热闹,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热爱的赛道,社团活动早已成为孩子们解锁特长的核心阵地。
43个社团,铺就了百花齐放的成长路。石头画社团里,孩子们对着形状各异的石头“点石成金”,红色锦鲤、团宠熊猫、飞檐瀑布跃然石上,连石头的凹凸、裂纹都成了创意的一部分;“小陶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机器人俱乐部,孩子们围坐比拼——遥控机器人走位、投球、传递,方寸赛道里的高招,藏着机械原理、编程逻辑与团队协作的智慧;除此以外,学生们在百草堂识药辨草、在书法社团挥毫泼墨、在合唱社团放声高歌、在跆拳道社团拳脚生风……43个社团覆盖科技、艺术、体育、劳动等领域,搭配20多种综合实践课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让自己眼睛发亮”的事。
“小飞手”的“天空梦”是校园里最亮眼的风景。戴上专用眼镜,娴熟操纵遥控器,驾驶无人机成功穿越多个障碍圈……这个场景,是“小陶子人工智能研究院”无人机社团的日常。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无人机的飞行原理、机械构造,还能参与无人机的组装与调试,亲手将零件变成能翱翔天际的无人机。每一次成功的穿越,都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与汗水,也点燃了他们对科技探索的热情。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孩子们在无人机的世界里,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如今,孩子们有专用的赛道、器材和固定训练时间,大课间都能看见他们“驾机翱翔”的身影。
就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赛ENJOY AI文明启航项目(江苏赛区)中,小学部机器人社团24名队员从25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9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刷新省赛参赛纪录。
从“读行知”到“做行知”
行知精神在校园扎根
作为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验校,学校将“行知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让抽象理念变为可感可践的日常,让“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
在课程设置上,《陶行知故事》校本课程成为精神启蒙的钥匙。学生通过研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故事,在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中理解奉献与责任的内涵。
在课堂实践中,“教学做合一”模式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的壁垒。数学课堂上,学生带着卷尺走遍校园,测量操场面积、计算花坛周长,将抽象的几何公式转化为丈量世界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上,以“校园四季”为主题开展实地观察写作,蹲在种植园记录菜苗生长,坐在香樟树下描写落叶纹路,让文字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温度;科学课堂上,围绕“校园节水”设计实验,用烧杯测量水龙头流量,用数据提出节水方案,让探究精神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生长。
教师群体更以“行知式教师”为标杆,用行动诠释教育初心。定期开展“走进社区送教”活动,带着绘本与教具走进周边社区,为留守儿童开设“周末小课堂”;举办“家访育人故事分享会”,教师们带着笔记本走遍学生家庭,记录下“田间地头的成长故事”“邻里互助的温暖瞬间”,再将这些真实案例带回课堂,让教育不仅有知识的厚度,更有人情的温度。
从课程到课堂,从教师到学生,行知精神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师生共同的行动指南——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行中教”,让陶行知先生“培养真人”的教育理想,在校园的晨光与暮色中落地生根。
“生活即教育”不是口号
而是触手可及的成长体验
学校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将教育场景从教室延伸到校园、社区与社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素养。
校园内,“小小管理员”实践岗覆盖食堂、图书馆、种植园等区域:学生轮流担任食堂文明督导员,参与食材验收、餐后整理,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担任图书馆志愿者,负责图书分类、借阅登记,培养责任意识。校外实践中,学校与周边社区、科技馆、农业基地共建实践基地:四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用自制的宣传海报和情景剧向居民普及知识;六年级学生赴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察智能温室的无土栽培技术,对比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差异。
学校以“四季皆课堂,田间皆教材”为理念,让田园实践成为学生的常态化体验。春季,师生们手握农具踏入田间,在翻松的土壤里播下青菜、番茄的种子,弯腰扶苗、轻覆薄土,感受“春种一粒粟”的期待;夏季,温室大棚里不仅有鲜红的草莓可摘,还能亲手采摘黄瓜、小番茄,在枝叶间穿梭,体会“夏耘汗湿衣”的辛劳与收获;秋季,稻田金黄时,大家手持镰刀,学习割稻、脱粒,在稻穗的清香里读懂“秋收万颗子”的厚重。
每一季的实践都不只是劳作,更是让“以劳育美、以实践促成长”的理念,在春种、夏摘、秋收的日常里自然流淌。
在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没有标准答案的成长,只有各有精彩的少年——无人机社团的“小飞手”操作无人机在蓝天翱翔,石头画社团的“小画家”让平凡石头绽放光彩,机器人社团的“小创客”用代码实现奇思妙想……这里的教育,正让每个孩子心中的种子,长成独一无二的“参天大树”。
本报观察员 张怡宁 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