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4月18日
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当AI遇见历史课 一位教师的“冰与火”实验手记

2025/4/18

□杜昊 / 南京安生学校

编者按

当AI技术叩响历史课堂的大门,一位教师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算法能精准还原黄海海战的航速差,却算不出少年面对历史困局时的沉思;可以生成“丝绸之路”的虚拟商队,但真正点亮课堂的,始终是师生碰撞的思想火花。这篇手记记录的不只是工具革新,更揭示了教育的永恒命题——科技为舟,人文作桨。

寒夜里的教学革命

今年冬天窗外的积雪格外厚,而我家书房却因一场关于“黄海海战”的讨论热火朝天。当AI生成的3D模拟画面中,定远舰的炮管缓缓转向吉野舰时,外甥突然按住暂停键:“日舰22节航速对咱们10节,这不就是自行车追汽车?”DeepSeek随即调出的数据更令人心惊:双方弹药存量差达3倍,当日海雾能见度不足500米。孩子盯着屏幕喃喃:“如果炮弹打完又没增援……”那一刻,历史书上的铅字突然有了重量。

技术与人文的拉锯战

深夜两点的书房里,我和AI的磨合充满戏剧性。筹备“丝绸之路”AR活动课时,AI生成的虚拟商贩竟举着“楼兰葡萄干三斤包邮”的招牌吆喝;但更多时刻是惊喜——在准备“五四运动”时,系统推送的1919年《申报》广告让我设计出跨学科课题:用当时北大的伙食费计算能买几本《新青年》,再对照鲁迅日记里的书价,物价曲线竟比教科书更能诉说时代脉搏。

镜面两端的思考

最珍贵的火花发生在人机互动之外。讨论武则天功过时,外甥发现AI遗漏了武举改革细节,立即化身“小史官”搜集资料补充系统。但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视频时,孩子对着幸存者手印墙的提问却让所有人沉默:“AI能理解这种痛吗?”这提醒着我们,技术能还原战场参数,却计量不了民族的伤痕记忆。

永不褪色的教育本质

如今我的备课本成了“科技考古现场”:左边贴着AI生成的“唐朝诗人朋友圈”,右边记着学生用DeepSeek分析《史记》的思维导图。亲戚笑我成了“技术控先生”,但我知道,从司马迁的竹简到今天的智能屏幕,变的只是载体。当外甥为验证AI结论而翻遍书橱中历史读物时,我看见了比任何算法都珍贵的——那颗跳动着的、属于人的求真之心。

上一条:津浦幼儿园 开展迎晨间锻炼评比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njxjbb.com/content/2025-04/18/009988.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