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地未来学校 学生喊话Deepseek
2025/4/1
“我要一座会飞的机器人学校!”近日,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信息科技课上,三年级的Chloe正对着智能语音助手发布指令,语音识别工具迅速将她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文字,生成了一幅幅悬浮式校园的概念图。这个充满童趣的场景,正是学校AI校本素养课程的日常剪影。
让Deepseek听懂我的话
在这个AI大爆炸的时代,以Office操作、信息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科技课程,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南京金地未来学校信息科技校本课程,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阶梯式AI探索之旅:结合Siri、Deepseek、豆包、微信语音、即梦AI、Kimi、可灵等AI软件,低年级学生学习“语音指令”,让机器听懂你的话;中年级学生尝试画面升级,将文字描述生成图片、视频与ppt;高年级则组建“科技特工队”,尝试利用编程、整合软硬件开发完整 AI 系统。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完整的AI创造闭环:先用语音输入构思方案,通过即梦AI生成概念图,并配上小组撰写的解说词,制作动态演示视频,最后用Kimi整合成PPT。
用批判思维与AI共处
语音识别有哪些优缺点?如何让机器更“听懂”人类语言?AI给出的答案是否完全正确?如何验证?在“还原敦煌壁画”,“生成童话续写”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AI不是替代想象力的魔杖,而是让创意飞得更高的推进器。”
而当AI将蒲公英误判为降落伞,同学们再次发现,虽然AI能快速生成建筑模型,但仍然需要查阅资料确认原理,这正是学校强调的:培养善用工具,却不被工具束缚的真正创造者。
当孩子学会用AI工具,将想象变为可视化方案时,当他们懂得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机器给出的答案时,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未来社会的“通关密码”。
用编程语言与未来对话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编程的人,而是不能将代码转化为认知工具的人。”在Icode中应用“重复”积木和“变量”积木完成收集任务,用Scratch编写“密室逃脱”“黄金矿工”和“贪吃蛇”等游戏,用Python制作五子棋、计算器、猜数等游戏,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的课堂,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信息科技校本课程除了融合AI之外,小学部开设信息科技基础与应用,Scratch图形化以及Python入门编程,中学部开设Python进阶编程以及视频剪辑。此外,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Icode趣味编程平台、进阶趣味编程、Steam课程。
长期系统性的学习,不仅让孩子们在“蓝桥杯”青少组创意编程大赛、中小学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编程赛事中拔得头筹,南京金地未来学校的一支机器人校队更是在过去一年,从VEX GO首战夺冠到国赛亚军,横扫省级至国家级90项大奖。
编程不是目的,而是认知世界的显微镜。南京金地未来学校的课堂正在培养真正的“数字公民”——既能用Scratch构建虚拟世界,也能用编程思维解构现实难题。
除了科技探索类课程,南京金地未来学校开设体育类、视觉艺术类、学术竞赛类、生活技能类、文化研究类、社会服务类等80+CCA课程。就像学生们在编程课上反复调试变量,教育本身也需要在时代坐标系中不断校准,或许这才是AI时代最珍贵的“教育密码”。
童璨 朱葛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