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 遇上教学教研 新区这场研讨活动碰撞思想火花
2024/1/5
当人工智能与教学教研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近日,南京、徐州、淮安三市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三市教育教研工作者汇聚一堂,针对教学教研数字化转型展开深入研讨交流。这是一场数据支持的精准教研活动,更是一次跨区域协同联合教研的有益尝试。
活动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徐州市电教与装备发展中心、淮安市电化教育馆联合主办,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及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承办,旨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应用,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展示江苏省承担的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展示南京市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深入交流,探索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平台。在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的牵头下,三市共同研讨建立省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可行性。
数据画像,教学教研智慧变革
活动中,浦口外国语学校教师周屹洵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英语课例展示,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春节的文化之旅。但是,要如何评定课程效果?课程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又要如何优化课程设计和实施?依托人工智能,当前,这些教研活动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新解答”。
近一年来,南京江北新区、建邺区以“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为抓手,推进教学教研活动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以智能摄像机进行教学行为的全程记录,凭借AI及数据分析形成教学报告及教师能力矩阵图,视频回溯切片再现教学现场……央馆智能研修平台通过监测教学行为描摹出教师画像、教学画像,为深度教研及教学改进提供智慧支撑。
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为“镜”,周屹洵的课例有了客观的衡量尺度。“通过解读分析教学报告,可以看到本节课学生参与和文化体验等方面有待加强。”浦口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团队进行现场总结、点评,数据赋能的智慧研修改变了以往田野观察的教研方式,教师透过客观的数据度量,进一步“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一节课的总结优化到一类课的经验共享,从个体教学的描摹分析到整体教师教学的综合比对,传统的教研流程在重塑,范式在变革。
与时代握手,江北新区教育信息化持续加载
紧随时代步伐,主动变革。南京江北新区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区和活动承办方,借助央馆智能研修平台试点应用,逐步形成“一体三线四备五环节”区校一体化教研工作模式,即一体化智能研修平台赋能,教师、学校教研团队、区教研专家“三线互动”,以实证数据为参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通过备课、授课、评课、研课、反思提升“五环节”不断优化教学,形成了“精准、协同、融合”的智能研修江北特色。
同时,江北新区在9所学校开展智能研修平台试点,2023年共计2878人参与智能研修教研活动,形成课例100多节,其中精品展示课例10节,3所试点校已基本常态化使用智能研修平台。建设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体验中心,作为区域智能研修空间,为提升教师智能教学能力提供丰沃土壤。2023年5月,《基于智能研修平台的区域精准教研行动》成功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江北新区正不断探索智能时代下的教研新路径。
三市共聚,探讨赋能教师发展
用新技术指导新实践,活动现场,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曾祥翊先生带来《人工智能赋能教研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智能精准教研》主题微讲座,阐述了智能化背景下的教研破局之路。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平进行活动总结,全面展现了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同时也期待通过项目的深入研究,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队伍增添新的智慧,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创新路途上不乏荆棘,数据信度、效度的判定,教师内驱力及新习惯的培养,智能研修生态的塑造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释疑和探究。南京江北新区、南京市建邺区、徐州市泉山区、淮安市淮师一附小、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等五个试点区或校在会上交流发言,分享研究经验和做法。
思维碰撞,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主题沙龙
智能研修平台在支持教师自我研修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还能有哪些提升?AI助力年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发力点?就这些问题,来自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的负责领导、试点区、校及教研人员进行沙龙研讨,分享经验做法,集中探讨智能研修的优化提升路径,并对智慧教育的未来进行前瞻解读,思想花火在南京江北新区迸溅。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与学的能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节点和环节。本次跨区域协同联合教研致力于用“有温度”的技术推进“有温度”的教育,打开课堂教学的“黑匣子”。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之中,南京江北新区正稳步迈进,探索智能转型的“密码”,全力助推师生共同成长及教学教研的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通讯员 岳明珍 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