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支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国家队”在新区 共同投入 共同管理 共同发展
2023/11/14
本报讯 每天一大早,在南京工业大学读研的张同学会准时坐上研创园的班车,大约半小时后在位于研创园五桥片区的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后文简称“MCE江北创新中心”)下车,开始自己一天工作。
在这里,像张同学一样,跟着导师将课堂上的科技创新在外落地放大的团队,共有22个。这些年轻面孔、学术大佬,全都来自我国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公认的“国家队”——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两年前,这支本土化的“国家队”与江北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外延实验室的顶尖科技力量,立足“双碳”创新成果概念验证,“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江北创新中心。这些团队在做什么,MCE江北创新中心发展得如何?我们在中心主任余子夷的带领下,实地探访了一番。
齐聚22支“国家队”力量
上午10点多,周荣飞正在中试车间里指导团队成员进行产品性能测试。他是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同碳数烃分离MFI分子筛膜产业化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今年刚刚将相关产业化开发落地MCE江北创新中心。
“如果能实现在烟道内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或是对天然气进行二氧化碳净化,这将十分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周荣飞介绍说,“但是这样的气体分离技术难度很大,目前行业内都停留在科研阶段,而我们团队已经在将这项技术进行产品转化。”
除了整体进度领跑业内,周荣飞团队的技术还有很多独特性。“一般的产品都是单管通道,每次分离数量有限,我们自研的蜂窝状通道能让填装密度上升一个数量级,集成度和效率都提升了。”周荣飞说。
就在周荣飞团队的楼上,储震宇正忙着接待一批专程来学习的外地专家,向他们详细介绍自己的“发酵多组分浓度检测仪”项目。“我们的产品可以精准检测发酵程度,组装的时候还会根据需求不同,分为高校版本和企业版本两种。”
再往隔壁楼走去,智造食品工程、高效纳米递送载体与装备……每进入一层楼,就是一个拥有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团队,他们将“材料化学工程”在“双碳”领域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目前,在这个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中心,像周荣飞、储震宇这样的项目已经有22个,还有更多项目在计划入驻中。
发挥“国家级”叠加优势
“热气腾腾”的前沿技术、概念想法刚从实验室出炉,就能立马得到验证探索,向着市场化方向狂奔,这背后,离不开MCE江北创新中心这支专业队伍的强力支持。
2012年,余子夷远赴剑桥大学深造,他亲身经历了科研人员想要创业的一系列困境。“高校的教授不知道市场在哪,不知道怎么做产品,缺团队、缺资金,要想创业得先解决很多难题。”
回国后,余子夷来到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恰逢徐南平院士牵头创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他感觉,“机会来了”。
“投资界讲求‘投早、投小’,创新中心也应当如此,应该在项目还是一个‘小娃娃’的时候就要扶一扶、送一送。”余子夷说,2021年11月,MCE江北创新中心揭牌,外延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碳”方面成果,为入驻项目提供商业模式设计、路演与评价、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早期团队搭建、投融资、市场可行性验证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理想十分美好,现实也同样正朝这个方向发展。揭牌两年来,MCE江北创新中心迅速召集了一个专业化团队,包括高校教授、运营专家、技术工程师和投资界人士。他们以“‘双碳’创新成果概念验证中心”为定位,遴选项目、提供服务,推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问题。
“我们引入的团队都来自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最终落地在国家级新区,就是希望能够将‘国家级’叠加优势发挥出来,帮助科学家团队跨越科研成果到产业成果之间的‘死亡谷’,也帮助江北新区留住更多创新人才。”余子夷说。
越来越多项目孵化成公司
从最初一块牌子,到如今16000平方米研发办公场地、22个项目,这个校地合作的创新中心里,无数“创新之花”正在结出“产业之果”。生物基新材料智能微工厂项目的成长之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将秸秆、甘蔗渣这些非粮生物基放进容器中,通过我们自研的智能微工厂系统进行转化,出来就是高效环保的新材料,在材料端就实现了集约清洁,能用于光伏胶膜、医药无菌包装、汽车内饰件等地方,将大大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生物基新材料智能微工厂项目组成员王庆说。
据悉,整个智能微工厂系统仅有一台洗衣机大小,但小小的“身体”却有大大的能量。“原先的工厂设备需要很多人工操作,我们的智能系统只需要一个人,同时还能将原先一个小时的反应时间缩短为几分钟。”王庆说。
极具市场前景的研究方向、优势突出的新材料制备方式,让这个团队在一开始便深得MCE江北创新中心的青睐。余子夷说,这个项目很适合进行商业化转化,但高校的教授缺乏产业化资源和经验,迟迟没有迈出这一步。
“我们上门拜访,牵线各种资源,一步步对这个创新概念进行验证,最终成功将这个项目纳入‘创新概念验证项目库’,为他们提供了一站式的创新概念验证服务。”在专业化指引下,项目发展很快,从注册公司到确定早期天使投资人仅用了30天。
“今天下午,还有一个投资方要来这个项目参观调研,顺利的话很快能迎来新一轮融资。”余子夷说。而除了这个30天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之外,今年,还有更多新公司也将落地。
新区融媒体中心 高媛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