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英雄杨太平(下)
2023/3/17
□江北新区/王德宝
1983年7月29日,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学习、宣传杨太平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同年8月9日,南京部队授予杨太平同志“抗洪抢险英雄”的荣誉称号,颁发了二级英模奖章,这也是南京军区历史上第一位抗洪抢险英雄。
杨太平是四川江津县人,1947年9月生,1966年10月参军,1971年12月入党,生前是工程兵00224部队12连的班长,他在部队成绩突出,先后受到营连嘉奖16次,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像张思德一样,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了纪念杨太平同志,缅怀烈士的英勇业绩,大厂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7月在长芦乡沿河大队黄巷组滁河决堤口(对岸)建立了“杨太平烈士纪念碑亭”。2001年3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纪念碑亭处修建陵园,祭慰烈士英灵,并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烈士的英雄壮举绝非偶然。杨太平,1947年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广兴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6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1979年转为志愿兵。他在部队年年都受到嘉奖。
杨太平入伍后,第一次给他妻子张元英的信中说:“作为革命战士,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入伍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部队。
杨太平初到基建工程兵部队,对这个兵种的性质和任务还不十分了解。经过新的连队教育以后,他为能当上这个年轻的兵种第一代士兵而倍感自豪。平时,他最喜欢唱的歌就是《基建工程兵之歌》。他在深山旷野里劳作亨着这首歌;他在繁华都市里施工亨着这首歌;他跟着部队先后转战四川、河南、辽宁、江苏四个省十几个地区,参加了9项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也都亨着这首歌。众所周知,搞工程建设是非常艰苦的。他在四川为油气厂盖高楼、建厂房;在辽宁为化纤厂建绵纶和涤纶车间搭架挖沟;在河南为国防施工建45米高的烟囱搭起了50米高的钢管架;在南京烷基苯厂、在扬子乙烯基础工程建设中都献过计,出过力,流过汗。
杨太平是一名架子工。在建筑施工队伍中,架子工不但意味着辛苦和劳累,还意味着危险和牺牲。高空作业就象走钢丝,几十斤重的钢管在手中传递上架,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危险。杨太平只上过小学,要想当好架子工,必须刻苦学习专业技术,必须反复实践,反复研究。经过一番刻苦努力,他终于成为全营唯一的五级架子工。全营的战友称颂杨太平是“智多星”。一次连队在长芦为扬子修建一座桥,杨太平接到施工方案后,结合实际大胆地改变方案,改用钢管代替木材支撑,一次水泥浇铸成功,不但工程质量优良,而且节约了成本,提前了工期。
杨太平在部队17年,调换过多个单位和工种,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1983年3月,组织上决定让他转业,但他并没有立即找人联系工作,仍然思想不散,干劲不减,安心地和战友一起战斗在施工的工地上。
四川山区大自然环境陶冶了杨太平吃苦耐劳的作风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每当遇到危险关头,杨太平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他曾3次在大火中抢救国家财产,两次在水中救人救物,先后获得16次嘉奖。立功当然是每个军人的追求。但在荣誉面前,他很谦虚,从不计较。扬太平几次让功予战友在部队已传为佳话。一年秋天,连队参加一项国防重点工程施工,因为吊系统出了故障,浇铸房顶用的混凝土急需运到十多米高的作业处。杨太平忍着腰痛,流着豆大的汗珠,带全班战士一担一担地往上挑。战友们都劝他休息。他说:“我如果少挑一担,战友们就要多挑一担,施工也像打仗,轻伤那能下火线。”年终总结时,战友一致同意给杨太平记功,他向连队上报名单时,只报王德名的名字。
杨太平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平时朴实无华的行动,关键时候的英雄壮举,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