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综合治理局 书写实事清单,答好惠民“四卷”
2023/3/14
一项惠民实事就是一个考题,一次惠民法治行动就是一个考场,过去一年间,江北新区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为目标,用心用情书写法治惠民实事清单,以法律服务的生动实践交上了一份为民初心的厚重答卷。
聚焦民生点滴,答好“服务卷”
“小张,我家汽车今天遇到剐蹭了,对方不认唉,还有时间来看看啊?”“小张,我家二丫头一点赡养费都不给,这怎么弄啊?”……帮居民解决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是“法律明白人”小张的日常,他既是普通居民,也是法律“懂行人”,更是群众的法律普及员、矛盾调解员。在江北新区,像小张这样的“法律明白人”有两千余位,其中1022人是去年才遴选培育的“新兵”。
长期以来,新区坚持实施巩固提升“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制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突出抓好遴选培育、使用管理、能力提升、作用发挥、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健全完善“建、管、用”一体的“法律明白人”培育体系,努力实现“法律明白人”服务群众“零距离”。
截至目前,新区“法律明白人”服务惠及域内85个村社987个综合网格近50万群众,累计参与民情民意收集1630人次,参与法治宣传230场次,引导办理务工维权等法律援助案件120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40起。在“法律明白人”的帮助和辐射下,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渐成风尚。
营造和谐环境,光有“法律明白人”可不够。新区围绕群众身边“大事”“要事”“难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促和谐”专项行动,采取“拉网式”摸排、“过筛式”调处,将服务送到“家门口”。2022年,新区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464件,调解成功12422件,调处成功率99.6%。塑造“江心比心”调解品牌和调解IP吉祥物(江豚)形象,在矛盾调处过程中通过引导当事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进而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加大“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苏解纷”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目前已达6万。持续推动家事调解工作室建设,以沿江司法所“蓝米粒”家事调解工作室为试点,打造出“彩虹系”绚丽家事调解室。截至目前,新区共打造家事调解工作室72个。
对于特殊人群,新区始终关爱“不掉线”。深入推进“暖心”工程,全年开展远程亲情视频363次,为服刑人员与亲属会见提供便利;面向特殊人群特困家庭开展“春风行动”以及未成年子女“护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看望263人,帮扶救助77人,发放救助金(含物资)3.5万元。
串联民心民声,答好“平台卷”
2022年,新区深化平台建设,积极搭建民心桥梁。议事协商平台、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行政复议联系点……这些“家门口”的法治惠民阵地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路怎么修、广场怎么建、小区改造如何才能真正改到居民的“心坎上”?为切实办好这些民生实事,新区建立健全“援法议事”活动平台和工作机制,打造“有事好商量”“客厅议事”“民生桥”“红色驿站+区块链”等议事协商平台,充分调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主动性,并将深入“援法议事”城乡基层全覆盖列入党建考核内容、列入法治年度监测项目,强化责任落实,夯实治理根基。
为方便群众及时就近获得法律援助,在区域内新增建设新区退役军人、吉庆社区及新华七村社区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并构建“线下+线上”“中心+站点”立体化、多路径法援体系。线下以区街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线上以法律服务热线为桥梁,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做到全年不空档、全时零宕机。2022年,新区法援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32件,法律帮助案件991件。
紧扣“复议为民”主线,以群众有所“呼”,复议有所“应”为宗旨,搭建群众陈述意见、解决争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拓宽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在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新区交警大队设立行政复议联系点,公示行政复议受理范围、提供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文本,让群众足不出乡、脚不出街就能“在家门口”开展复议申请,真正打通了群众行政复议维权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新区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36件,受理131件,共审结行政复议案件121件,其中调解结案65件,占比53.7%,有效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法治护航发展,答好“助企卷”
新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进一步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即办件比率提升至70.5%,提供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和“1+N”套餐灵活办理服务。深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累计惠及企业近2万家。探索设立“一站式”审批审查中心,推行全链审批“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落实26个“一件事”标准化场景。重点推进“竣工即交付”改革,建立改革试点项目清单,将“拿地即开工”推广至产业类项目,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制”改革范围。
同时,新区积极实施“党建+法律服务”工程,发挥新区律师行业资源优势,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法律服务”平台,面向园区内110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法律服务,持续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并积极构建律所与工商联、商会沟通交流平台,联合开展“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活动,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法律服务精准帮扶,实地走访企业62家,提供风险防控法律建议76条。
筑牢平安防线,答好“防疫卷”
疫情期间,新区坚持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法治保障供给,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及时组织专业律师团队,面向市民、企业和非法人组织等不同受众,编写发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稳尽责法律读本》10万余册,动员区内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顾问等300多人次下沉基层助力防疫,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公益法律服务工作。以案卷评查为抓手,重点开展卫生防疫、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涉疫执法监督,从执法案卷的主体合法性、程序规范性、事实认定情况、适用法律情况、法制审核情况、文书规范情况等要素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158件执法案卷逐一评查,促进行政执法公信力提升。
2023年,新区司法行政系统将继续坚守为民初心,锚定“整体工作争先进,亮点纷呈树品牌”这一目标,主动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区司法行政系统化为生动实践。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
来源 综合治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