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智库专家畅谈6小时 直击自贸试验区建设痛点 建言南京片区发展思路
2023/3/10
本报讯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也是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后简称“南京片区”)三年总结既往改革成效、探索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起步之年。
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怎么继续高质量发展南京片区?3月5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新区召开。9位来自经贸、金融、法律等各领域的智库专家学者,带来近6个小时分享,直击自贸试验区建设痛点、建言南京片区发展思路。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出席会议。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主持会议。
自2019年获批设立以来,南京片区充分发挥“双区叠加”独特优势,扎实推进试点任务细化落实,制度创新走在全国自贸片区前列。截至2022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改革实施率超98%,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站在新的起点上,有哪些新思路。如何向前进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自贸试验区具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的特征。崔卫杰认为,从解决南京片区发展的实际诉求出发,加快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他建议,要关注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尤其要注重需求导向和重大突破等方面,真正把高端科创要素和人才吸引到南京片区来。同时,要将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产业招商相结合,提升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能级。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尹晨: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要在制度型开放上再提升。尹晨表示,要积极开展对标国际高标准准则规则具体条款和规制管理标准通行做法的压力测试,以此反映我国在制度型开放上的接受程度,接着要率先探索管用的科创政策和产业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陈希希从体制机制建设、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创新体系、高端产业体系、资源要素集聚等维度,全面对比南京片区与临港新片区等国内其他片区的改革创新工作,并基于国家通讯社视角对比南京片区与重点片区的传播效应,提出要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现代产业集群竞争力、资源要素集聚力、挖掘特色标识提升传播力等工作建议。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王建文: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王建文结合自己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他认为,要更加深化市场化导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自贸试验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上海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王志毅表示,希望未来南京片区可以在跨境领域多做尝试多找突破,进一步加大吸引跨境企业的力度。
扬子江国际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乔均:在自贸试验区数字化方面,乔均表示,南京片区数字化转型有自身的特色,在整个区域内用数字技术为数字平台提供数字服务的企业较多。他建议,要继续探索转型发展新模式,做好南京片区数字化发展规划,完善枢纽港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打造高能级数字贸易平台,打造人民币全球跨境支付平台,探索片区数字贸易的统计监测。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韩剑: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韩剑说,南京片区三年以来在制度创新成果、产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成绩显著,下一步要以“两业融合”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核心承载区,在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基础上,不断弯道超车。
上海华略智库合伙人兼改革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锋:李锋建议,南京片区要找准自己的核心优势,结合自身最有特色、场景需求最丰富的领域,从全面推进转向纵深攻坚,从而打造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特色成果。
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莹:陈莹表示,目前江北新区新金融集聚成效逐渐显现,首家、首单、首创等亮点频出,未来可以依托资产数字化提升科创企业和传统工业企业的融资效益,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会议指出,在南京片区获批三年、开启新征程的节点上召开专家座谈会,掀起学习研究自贸试验区再提升的热潮,为南京片区拓宽“自贸怎么干”的思路,共同谋划后续“干什么”的举措提供了方向。接下来,要认真梳理研究、充分吸收采纳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双区叠加”优势,加强系统集成改革,助推南京片区高质量发展。
新区融媒体中心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