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麦秆作笔,绘星光灿烂 ——专访麦秆画传承人司秀艳
2023/3/7
“这些画竟是用麦秆做的!太精致了吧!”任谁走进司秀艳的麦秆画工作室都会发出如此感叹!从柔美婉约的古代“四大美女”到庄严肃穆的菩萨宝相,再到精致细腻的山水花鸟,每一幅画作都是栩栩如生,小小麦秆,在司秀艳的手中演绎出了万千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访非遗传承人司秀艳,共同领略这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
由麦秆到千片翎羽
在司秀艳的画作中,无论是花蕊还是微羽,是衣袂还是脸颊都展现出麦秆特有的光泽。“别的画用的是颜料、画笔这些,而麦秆画,顾名思义,就是用麦秆进行创作。”司秀艳介绍道。经过浸泡、熏蒸等多道工序,一支支麦秆被剪开、压实、拼接,形成“麦秆纸”,接下来就是等待手艺人将其设计创作、剪贴入画,是成为泉瀑中的一支水流,还是成为莲座上的一瓣庄严都未可知。
“每幅作品都有很多图层,像《华美吉祥》这幅作品里孔雀的羽毛,有近千片,这得一片一片进行裁剪制作,然后粘贴入画,这样才有纹理感,还有孔雀的眼睛,从外围到瞳孔也是粘贴了四层。”除了光泽感,让麦秆画栩栩如生的另一个要点便是立体度的营造,“想要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和明暗对比,要用到立体熨烫法,就是使用不同温度对相应部分进行熨烫,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以此制造明暗。”山峦间的峰谷沟壑、花蕊叶片间的光影参差,一点一滴、一花一叶,每一个细节都包裹着司秀艳的万象心思。
“爱折腾”的传承人和百变的麦秆画
与印象中的非遗传承人不同,司秀艳没有苍苍白发,更非老态龙钟,不到五十岁的她有的是爱折腾、不服输的脾性,于她而言,在麦秆画创作、传承的路途上,没有“守旧”,只有“喜欢”。
“她闲不住,看到个塑料娃娃就想着给设计套衣裳,看见个小布包就想着怎么和麦秆结合一下。”司秀艳的爱人笑着说道。正因这股子爱折腾的劲儿,麦秆画才在司秀艳的手下熠熠闪光。
司秀艳搞起创作时,像个在材料堆里调兵遣将的女将军,排兵布阵、步步为营,而想要打个漂亮的胜仗,还得靠“折腾”出的奇招,以刺绣手法作花、以雕刻技艺造山……“麦秆画是流动的,有基础招式,但没有固定套路,得‘想着干’。”在《金秋时节》的制作中,司秀艳便是灵光乍现,以纵向割断的方式制造层峦叠嶂和险峰峻岭。“包括《华美吉祥》里,孔雀翎外围的流苏,用的就是剪纸方法,这样看着毛茸茸的,更真实。”
在司秀艳的手下,仿佛万物皆可融进麦秆画,从技法上的“麦秆画+剪纸、+油画”,到表现形式上的“麦秆画+文创”,再到主题上的“麦秆画+时代化”,“除了麦秆这一原材料不变,其他都在变”,司秀艳说道。
麦秆之焰,散作星光
手握非遗之炬,该如何做到薪火相传呢?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司秀艳从2018年起便开始努力:建立麦秆画教学基地,面向幼儿园老师及小朋友常态化开展麦秆画教学工作;与南师大艺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推动麦秆画教学进高校;探索制作麦秆画文创产品,扩大麦秆画的影响力……通过“非遗+教育”的形式让新一代年轻人接触非遗、热爱非遗,让非遗传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现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把我的麦秆画课程列为了选修课,我也是毫无保留地教,不能让这个技艺断在我的手上啊!”司秀艳很珍惜麦秆画的手艺,但更珍惜的是麦秆画的未来。“防艾不妨爱”、“梅兰竹菊”等学生的主题画作,令司秀艳看到了传统非遗与新一代创新思维的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了麦秆画旺盛的生命力。
“建党百年的时候,我想要做一个渡江战役的主题画作,突发奇想让学生们和我一起完成,从小朋友到研究生,包括学校的老师等等,自愿报名,每人制作一艘帆船,我预期的是征集100艘,没想到大家反响热烈,最后交上来的远远超过了这个数。”这是司秀艳“非遗+教育”策略的大获全胜,麦秆画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神秘技艺,而是普罗大众触手可及的艺术形式。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现在,司秀艳的不少学生也开始从事麦秆画的教学和传承工作,近处的有江苏无锡、安徽芜湖,远的到山东、宁夏。2021年,司秀艳还带领南师大研究生制作了全国首部非遗麦秆画手绘本《花木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非遗传承这条路上,司秀艳并不孤独。她的做法也让大家明白:非遗传承的新格局,不再只是局限地留给子孙后代,而是领着一群人齐头并进。
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