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8月05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致敬绽放多面光彩的女退役军人

2025/8/5

她们,在部队以钢枪为友与军装为伴,练就铁骨铮铮。当军号的余音融化成街角的烟火,当军绿化作生命的底色,她们成了社区里的优秀志愿者、“绿色”的守护者、商务区里专注工作的职员、大学校园里继续深造的学子……身份转变,初心未变,军人的执着与担当,始终在她们骨子里流淌。值此建军节,让我们走近这些女退役军人,聆听她们的故事,字里行间读懂何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

章晓春:从军人家庭走出来的“军中绿花”

在军人家庭出生,在部队大院成长,在军营穿上了“绿装”,退休后在舞台上展现飒爽英姿女兵精神,在社区发挥退役军人余热——她就是沿江街道的退役军人章晓春。

章晓春的军人情结从小就刻进了骨髓。父母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的军人,父亲更是以指挥官身份从南京调到了东北。在家庭和部队大院环境的熏陶下,家里兄妹四人都渐次投身军旅。

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她和战友每天在冰天雪地里训练。在一次射击比武中,她趴在厚厚的雪里连发三枪,获得了两个9环、一个10环的好成绩。但射击过后,她的手完全失去了知觉,班长快速冲过来帮她哈气、搓手,伴随着血管里的刺痛,手温才慢慢回来。上世纪80年代的军中情谊,她至今记忆犹新。

1986年,章晓春脱下穿了三年的军装,告别部队生活,在地方单位尽职尽责。2015年退休后,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南京,定居沿江街道启新社区。彼时的江北新区正式获批,10年时间里,她见证了新区的快速崛起,也体会到了新区给予“新人”的归属感。在沿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她找到了自己的“队伍”——唱歌、舞蹈、朗诵社团,还作为社区志愿者进校园开展红色教育宣讲,在街道组织的诵读国学课堂里陪着孩子们成长。

从东北雪原上的持枪女兵,到南方社区舞台上的红歌领唱,章晓春的人生轨迹始终印刻着女兵的底色。那身“绿装”虽已珍藏箱底,但军人的风骨从未褪去——教孩子们坐姿时的一丝不苟,是队列训练中“军容严整”的延续;讲红色故事时的眼中闪光,是军营里“对党忠诚”的传承;在社团里带头排练时的全情投入,是当年雪地里坚持训练的执着。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女兵可以在军营里绽放铁血荣光,更能在社区沃土上浇灌出文明之花。这朵永不凋谢的“军中绿花”,正以岁月为养分,在江北新区的发展画卷中绽放出属于退役军人的独特芬芳。

本报观察员 杨彩红

达苏文:让通信兵本色永远闪光

在南京江北新区葛塘街道,有一位退役女军人达苏文。2012年,她告别了挥洒青春热血的部队,转身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在人武、共青团、妇联、民政等多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深刻内涵。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2010年年底,达苏文成为江苏武警部队里的一名通信兵。高强度的训练是家常便饭,每天清晨6点,她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体能训练——负重长跑、战术动作练习,一次次打破自我设限,也磨砺出她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在通信保障岗位,她用3个月时间背下了几千个号码,成为第一批上机的新兵,而“常备不懈、持之以恒、默默坚守”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别人能行,我也能行!”在部队的两年时间里,她以一种“不服输、向着目标冲”的军人品格书写奋斗故事。

退役后,达苏文荣耀转身,不仅是那个默默奉献的女兵,还是服务群众的多面手。在人武部工作的8年时间里,她亲自送70余名葛塘青年披上绿装,接受宝贵的历练,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为了让每一位志愿入伍的青年达成心愿,她一次次竭尽所能帮他们争取入伍的机会。2016年,她正式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共青团,她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氛围;在妇联,她积极推动妇女权益保障,组织各类女性成长活动,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民政,她深入了解困难群众需求,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在抗洪抢险工作中,她是“硬核女战士”……她用军人的严谨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以军人的认真执着和党员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在建军节来临之际,达苏文深情寄语:“祝愿我们的军队日益强大,守护祖国山河无恙。也希望年轻一代能传承军人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观察员 杨彩红

刘同月:从通信尖兵到载体管家,她柔韧有锋芒

三十出头的刘同月身上,既有军旅生涯淬炼出的利落果决,又有职场历练赋予的沉稳干练。沂蒙山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刘同月血脉里的红色基因。1993年出生于此的她,听着爷爷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长大。2011年高考结束,她毅然携笔从戎,开启了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

从96115部队到守护东部战区指挥部的31131部队12分队,从普通战士到班长……她辗转多支部队,始终坚守在通信保障最前线。“通信保障的大部分业务需要在夜间进行,时常需要加班加点。”为了更加顺利地扛起沉重的线缆和话机,她主动加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刘同月心中,军营锻造的纪律性与执行力是终身财富。“它教会我目标分解与高效执行,能快速抓住重点。”

退伍后,刘同月成为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自由载体管理工作。风险预判、压力管理、资源协调……这些在军队中就被打磨出来的能力成为她的独特优势。提及退伍转型最大的“秘诀”,她说:“保留军人高效执行的内核,同时放平心态,多听多看多学,主动拥抱新思维。”

工作之余,军营养成的慢跑习惯依然是她舒缓压力的良方,“这曾是军队培养的耐力训练,也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让我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谈及“如何做到退役不褪色”,她目光坚定:“工作是军人品格的社会延伸,不管在哪里,我们都有灵魂、有信仰、有血性、有担当。”她希望展现“柔韧有锋芒”的女性军人形象,既能戎装卫国,亦能在职场优雅绽放。

值此建军节,刘同月寄语战友:“青春只有一次,你选择了最精彩的样子,山河无恙,皆因有你。”戎装虽解,军魂犹在,刘同月正以另一种姿态守护着她所热爱的城市。 本报观察员 朱葛嫣然

孙晓丽:刚柔并济处 守得烟火暖民心

1999年,孙晓丽生于山东潍坊的烟火里;2021年,她穿上军装,把青春交给军营的四年淬炼。从新兵营的汗水到台站的灯火,从擎起连旗的执着到褪下戎装的笃定,这个姑娘带着军旅刻下的坚韧与担当,正朝着基层的方向前行。

军营的四年,是刻进生命的淬炼。新兵营三个月的“魔鬼训练”,是她最常想起的起点。从晨光熹微到星月满天,训练从未停歇,而三次一万米,成了检验意志的“试金石”。每次跑到汗水浸透了作训服,双腿像缠了铅块的长路段时,队伍最前方的连旗总得有人擎起,“快轮到我的时候,我总是害怕我扛着旗带不动队伍,但真正轮到我扛旗的时候,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累,或许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她记得风扯着旗帜的声响,记得双腿像灌了铅的沉重,但掌心握住旗杆的力度从未减过——那旗帜在她眼里,比任何疼痛都更有重量。

2025年褪去军装时,军营里“为人民服务”的烙印太深,她很快找准方向:考编,到基层去,为老百姓做些实在事。“为百姓做实事,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我希望他们会因为我做的一些事让生活变得更好。”

她总说,四年军旅教会她“担当”二字的分量。曾在台站值班执勤,守着通讯链路的畅通与保密,护着军营指令的无阻传递;如今想守一方百姓踏实,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融进家长里短的烟火日常。她把队列里的严谨带到备考中,把训练场的韧劲用在啃下民生难点上。笔锋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像极了她曾听过的行军脚步声——方向始终向前,目标始终是群众的心坎里。

“无论身在何方,都难忘那抹空军蓝。建军节将至,愿所有退役军人都能保持军人的本色,不负韶华,不负荣光,继续前行,再创辉煌!”孙晓丽带着军营淬炼的“刚”,已将坚韧刻进骨髓,成为直面风雨的底气;怀着对生活的“柔”,更将把奉献融入日常,在平凡里持续传递温暖与力量——基层的征途上,这份赤诚正待绽放。 实习生 周彤

秦誉:褪去“橄榄绿”,她在职场冲锋

秦誉,退役陆军战士,现任工商银行城西支行大堂经理。从军营到职场,身份在变,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从未褪色。

秦誉的青春是在嘹亮的军号与整齐的步伐中度过的。在部队,“责任”二字重千钧。它意味着坚守岗位、服从命令、保家卫国。回忆起部队的岁月,野外拉练的场景历历在目。在山区负重行军 50 公里,中途还要完成野外宿营、敌情侦查等任务,对女兵而言,体能上的挑战不言而喻。“每走一步每跑一步,都是咬着牙心里默念“坚持”坚持下来的。跑不动了,我们就一起手拉手,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终点。” 这段艰苦的经历,不仅磨砺了她强健的体魄,更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脱下挚爱的军装,秦誉面临着职业方向的重要抉择。深思熟虑之后,她选择进入银行。“部队生活给予我一种对稳定和秩序的追求。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广阔发展空间,让我希望能在这里继续成长。”

但是新的征程并非坦途。银行的工作环境与部队截然不同,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刚开始,面对客户的各种问题,我常常手足无措。” 有一次,一位客户咨询理财产品,因对产品了解不深,秦誉未能准确介绍,看着客户失望离去的背影,她感到无比沮丧和自责。

但军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让秦誉迎难而上。至此,从金融术语到业务流程,从沟通技巧到服务规范,她像海绵吸水般不断学习。一次,一位老年客户焦急地告知银行卡丢失,担心养老钱被盗。秦誉立刻上前安抚,熟练引导其办理挂失手续,并不断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当老人得知资金安全、手续办妥后,紧握她的手表达感激时,秦誉深刻感受到了作为银行人的价值与成就,完成了从军人到银行人的身份认同转变。

从山区拉练的铿锵玫瑰到银行大堂的服务标兵,秦誉用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深刻内涵。岗位在变,那份对责任的坚守、对卓越的追求从未改变。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秦誉也想对所有战友说:“节日快乐!不忘初心,继续书写职场拼搏的精彩华章!” 本报观察员 张怡宁

刘妍林:“00后”女兵的硬核青春

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实验室,键盘敲击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回荡,刘妍林正跟着导师进行PMF源解析和黑炭气溶胶质谱仪的学习使用。回归校园1年来,刘妍林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扎实的成长足迹为身边同学树立起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标杆。此前,刘妍林携笔从戎,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军入伍,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刘妍林2002年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这里有一所闻名全国的华坪女子高中,虽然没有成为“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学生,但华坪女高的故事深深激励着刘妍林。2015年,华坪县遭遇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刘妍林在家门口亲眼见证数百名官兵在现场拉网式搜救,目睹着军民鱼水情深,她在心中悄悄播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随着身边一起长大的堂兄们前赴后继投入军营,刘妍林心底的参军梦更加坚定。

2021年,高考结束后,刘妍林毅然决然地报考军事院校,很快通过了体检政审,遗憾的是因为几分之差最终落选。但刘妍林心中的军旅之火却并未熄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她踏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二那年,刘妍林选择保留学籍参军入伍,如愿进入南部战区陆军第74集团军“硬骨头六连”所在旅。

赓续红色基因,把“硬”字刻入骨髓,在这个享誉全军的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硬骨头六连”,“刘四虎排”“尹玉芬排”“丁丑娃班”……战斗英雄的名字被命名班排,每个班都把英雄画像悬挂到墙上,六连官兵坚持把训练当作打仗,一招一式向实战对接,与打赢对表。入伍两年,在这个全是“优等生”的集体里,刘妍林“巾帼不让须眉”,不断打磨自己的意志,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先后斩获2022年、2023年军体运动会女子400米第一名,并担负红色讲解员和旅宣讲队员的角色,带领基层官兵学习党的科学理论……

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刘妍林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她说,奋斗不是为了争取一份荣誉,而是一种信仰。从军营到校园,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如今,刘妍林带着“硬骨头”精神,在青春的赛道上继续扬帆起航。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胡悦:从“迷彩绿”到“城市绿”用心守护一地绿地

四时风光各不同,满目青翠总相宜——这是位于江北新区的启龙亲江乐园的生动写照。而在启龙亲江乐园的四季流转中,总有一道身影与草木同呼吸。晨光熹微时,她排查园内设施安全,精准记录环境卫生情况,为新一天的工作开始做准备;暮色四合时,她俯身触摸一片蜷曲的叶。

她是胡悦,大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是让这片绿地焕发生机与光芒的守护者。

“穿上军装可以说是我从小的梦想,我打心底好奇自己穿军装到底是什么样子。”2010年,胡悦应征入伍,当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自己的精彩!”就是她全部的所思所想。于是,在之后13年的军旅生涯中,胡悦躬身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像钉子般坚守在军护岗位上,并荣获“优秀四有军人”“优秀护士”等多次嘉奖。

军营锤炼出的高度责任感和钢铁般的意志,成为胡悦人生宝贵的财富。2023年转业之际,她带着军人的果敢与担当,毅然投身园林绿化一线。面对全然陌生的领域,她迅速调整状态:买书自学,从识别苗木品种起步;虚心求教,汲取前辈经验。她把军营淬炼出的纪律性和坚韧不拔转化为钻研业务的强大动力,硬是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园林养护工作者,将人生的新际遇淬炼成矢志不渝的专业与热爱。

如今,提起启龙亲江乐园的一草一木,胡悦如数家珍。哪些苗木长势喜人,哪些需要防治病虫害,何处急需浇水……这些细节仿佛刻印在她脑海中,公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苗木都牵动着她的心。在她事无巨细的管理和带领下,整个公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草木丰茂,四季皆景。在这片用心守护的花海绿意中,胡悦也找到了新的人生答案:“曾经,穿上‘迷彩绿’是我全部的梦想;如今,守护好这片‘城市绿’,同样是我光荣的新起点。” 本报观察员 梁雅欣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njxjbb.com/content/2025-08/05/011183.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