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咖啡、调鸡尾酒、智能焊接…… 新区AI机器人花式整活
2025/3/21
最近,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蛇年春晚舞台的精彩表演,到各地景区“秀场”的“上岗入职”,AI正逐步走进日常生活和各类生产场景。作为当前最前沿的技术,AI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赋能传统产业,还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江北新区,AI机器人都有哪些看家本领?又能在哪些场景大展身手?一起了解新区智造如何扬帆出海。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AI机器人的
“十八般武艺”
走进位于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的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仿佛进入了一座繁忙的机器人训练场,协作机器人、智能无人清扫车、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咖啡机器人等各类智能产品正在进行功能性测试,满满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
磨豆、取杯、打奶泡、拉花……仅需70秒,一杯专业大师级水准的“手作”咖啡就制作完毕。随后,机械臂将咖啡放入下方无人车,无人车快速出舱,将咖啡送往指定地点。这就是来自集萃智造的全球首款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因其“70秒出品+无人配送”的创新模式,自问世便备受瞩目,已斩获3年6000台订单。2025年伊始,接连拿到玻利维亚、阿根廷、新加坡、西班牙、德国等多国订单,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自主点酒到调制完成,智能调酒机器人凭借高精度的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实现全自动化运作,30秒调出专属鸡尾酒;代替人工进行焊接、开箱、装箱、码垛等工作的协作机器人,可24小时连续工作,大大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四合一无人清洁车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云端监控、数据查询为作业安全、稳定保驾护航;主打陪伴的半人形服务机器人随时响应,成为人们智能助手,适用于智能康养、家庭陪护、医疗教育等行业……机器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些曾经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正通过集萃智造的科技创新走进现实。作为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萃智造研究所自2016年在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在技术创新上攻艰克难、持续发力,自主研制了30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便捷与高效。
AI机器人如何练就“火眼金睛”?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突围,推动机器人从科幻走进现实,向产业链延伸。据介绍,目前,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机器人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且形成了涵盖硬件、软件的全产业链,但一些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尤其是计算、视觉、语音和驱动四大关键技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AI机器人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集萃智造一直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据集萃智造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介绍,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其运动能力是核心,而非简单的双臂协作。在执行任务时,人形机器人需要高度拟真地运用“眼脚手脑”,才能应对传统机器人难以处理的高难度作业,这无疑对核心部件的制造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一直以来,机械臂与无人车是集萃智造强项,为此,集萃智造推出由协作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组成的复合机器人,使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上手臂和移动底盘融为一体,充分释放了机器人在各个场景的应用潜力。”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集萃智造采用激光导航技术,配备内置传感器、相机和成熟的软件,作业过程中呈现出与人状态十分接近的“眼”“手”“脚”并用,执行传统机器人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智能咖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送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智能服务机器人应运而生,正是凭借这些专、精、特、新产品,集萃智造的机器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大门,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一致好评。
“机器人+AI”赋能产业创新
据统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首位,AI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6000亿元,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大国。今年两会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把数字技术和制造业、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产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AI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
聚焦建设“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近年来,江北新区重点打造以产业技术研创园为载体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基地,从区位空白到产业集群,短短数年,“芯片之城”加速推进。作为新区与省产研院共同创立的首家专业研究所,伴随着机器人产业的不断扩张,集萃智造的科技孵化能力不断增强,以“孵化器+”链接各类资源,搭建南京市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持股孵化+产业基金+创业导师”模式,集聚智能制造领域高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目前,集萃智造已经为省内外100多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研发技术服务,并孵化出40多家科技型企业。
“创新是研究所发展的灵魂”,在集萃智造的办公楼里,醒目的墙上始终悬挂着这样一句标语。九年研发,数百人夜以继日的投入,承载我国机器人自动化发展使命,集萃智造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速创新突破和产品迭代。“目前,我们在江北新区成立了5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南京和江苏产业落地。”集萃智造研究所所长骆敏舟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