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2月14日
产经
上一版 下一版

福长青服饰 一针一线坚守非遗技艺40载

2025/2/14

2024年底,经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的挖掘、培育,省市评审认定,江北新区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产生。其中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咖啡店、麻辣烫店、卤菜店,也有口碑良好的大饭店、运动馆、家庭农场,还有雅俗共赏的非遗等具有新区特色的品牌。近日,本报开设“名特优新”栏目,记者走进商户,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走进位于泰山街道浦东路的“老字号”服饰店“福长青”,旗袍、唐装、礼服、中山装等传统中式服装琳琅满目,这里的每一件服装都来自于手工缝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百年技艺的传承。店铺不仅承接服装定制服务,也是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展示空间,店主徐建平作为金陵旗袍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已在一针一线中悄然坚守40载。

裁剪岁月的守艺人

锦缎、丝绸、香云纱……推开“福长青”工作室玻璃门,一件件不同材质、做工精良的旗袍静静陈列,如同走进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一帧一帧刻画着岁月的柔情,这些旗袍都是徐建平的作品,一针一线尽显非遗之美。

徐建平来自南京八卦洲,生长于旗袍世家,祖父徐有成师承于南京一位旗袍制作名家,这位老师长期为宋氏家族定制旗袍和中装,并将其技艺传授给了徐氏家族。从小看祖父裁裁剪剪,耳濡目染下,徐建平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熟练掌握了旗袍设计与制作工艺,在家族一众兄弟姐妹中,成为重点培养对象,肩负起传承祖业的重任。

1988年,徐建平从八卦洲嫁到浦口,在浦东路农贸市场盘下了一间小门面正式开始独自做服装的生涯——这就是“福长青”的前身。那个时期,个性时装开始兴起,旗袍日渐冷门,每个月几乎订不出几件,“其实当时内心还是比较挣扎的,也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最终还是凭着那份责任和喜爱坚持了下来。”徐建平坚守着一方小小的裁缝台,靠精湛的手艺渐渐做响了自己的品牌。

一针一线的国风韵味

选料、量体、设计、剪裁,缝制……用时半个多月,历经两万多针、几十道工序,一件费时费工的传统非遗旗袍才能缝制出来,它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旗袍有什么区别?

“手工定制的旗袍上身更美观得体、更能够包容身材,这对师傅的手艺有着极高的要求。”徐建平介绍,纯手工制作的衣服,得一道一道流程走下来,“要先对30多个身体部位仔细测量,再根据客人的特点、选择的面料进行设计裁剪,制作中期还有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等工艺秘诀,每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的经验和智慧,使每一件旗袍成为难得一见的精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价值。

“在福长青做过一件就会一直想来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徐建平将这项传统独门技艺运用得炉火纯青,“一根针一簇线,一把尺一匹布”,即使使用最简单的创作工具,她也能手中生花,设计出独具韵味的旗袍,这样的“慢功细活”并没有影响订单,她的顾客大都是她多年的粉丝和追随者,已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随着传统文化和“国潮风”的复兴,更多人看到了中式服装的底蕴与内涵,“福长青”旗袍也不断在“圈粉”年轻消费者,现在早已供不应求。

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一把剪刀,裁出东方神韵;一针一线,串起百年芳华。坚守技艺40载,“旗袍”已成为徐建平人生最重要的关键词,她在时代更迭中见证了旗袍的昌盛、没落、再复古,传承非遗、增强文化自信的种子始终扎根在徐建平的心中。

“我希望在我这里,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徐建平说,“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裁缝的工作没有那么‘高大上’,但传统手工艺的每一步都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2021年3月,徐建平的旗袍制作技艺入选江北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1月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金陵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平更加坚定地走进社区、校园,不定期举办旗袍展览与公益讲座,文化背景、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徐建平的课堂让更多人领略了传承与创新的旗袍之美,体验到了非遗文化制作技艺的时代风华,她还在跨界创新类艺术衍生品、礼品、饰品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将这一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耳环、发簪、胸针等配饰创作中,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报观察员 韩正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开年“赶海”忙 亿高医疗携产品亮相迪拜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njxjbb.com/content/2025-02/14/009195.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