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活动赋能,新区学子寒假不“躺平”
2025/2/14
寒假期间,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小学校园里虽少了往日的书声琅琅,却多了别样的活力与精彩。新区各学校积极探索,为学生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让学子们告别单调假期,在花式玩法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
浦口实小手工实践 “非遗”与“环保”同在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作业——以非遗传承和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手工实践任务。学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相结合,通过制作非遗陶泥和非遗花灯,引导学生感受非遗魅力、践行环保责任。
江豚的头部要圆润,背鳍线条要流畅……寒假中,一(11)班的朱悦正专注地揉捏手中的陶泥。她参考江豚影像资料,反复调整造型细节,“我想让它们看起来像在长江里快乐游动的样子。”在家长的帮助下,朱悦的作品《江豚之舞》细腻地刻画了江豚亲昵互动的瞬间,两只粉色江豚跃然于蓝白相间的浪花基座上,栩栩如生。
陶泥技艺是省级非遗项目,浦口实小的寒假作业在此基础上特别融入长江生态主题。学生们在塑形过程中既掌握了揉泥、塑坯等传统技法,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江豚从濒危到易危的保护成果,对母亲河生态有了更深理解。
浦口实小组织红领巾寻访小队前往门东非遗馆传承馆,学习制作传统的花灯,传承非遗技艺。“花灯框架要仔细操作,连接处两个竹杆之间一定要没有缝隙,这样制作出来的花灯才能坚固耐用。”队员们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解,仔细完成每一个步骤。看着一盏盏精美的花灯在自己手里呈现,学生们兴奋地说:“亲手制作花灯太有趣了!”这次传统文化寻访非遗的活动,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年俗和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性,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金陵竹制花灯,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非遗的种子。
在家中的学生也参与到了花灯的制作,六(9)班的王星予收集家中的废弃材料,红包、塑料吸管、毛线等,以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将这些旧物变废为宝,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非遗花灯。她得意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红包折成花瓣,毛线编织成灯穗,红包上的烫金吉祥图案正好做装饰。”学校鼓励学生用家中闲置物品创作,既减少资源浪费,也让他们重新发现废弃品的艺术价值。通过非遗技艺与环保理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触摸文化根脉,也能树立生态意识。
大湾区研学之旅 探索知识与成长的新航道
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高科技产业园区到宁静的大学校园,大湾区研学之旅,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高一(16)班的辛雨而言,是一次丰富而深刻的学习与成长经历。
寒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的师生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湾区研学之旅。他们先后走访了深圳、香港、广州三地,用7天的时间体验了大湾区历史文化的厚重现代科技的魅力以及城市发展的辉煌
“当我踏足这片土地,第一印象是震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化和充满活力。”在深圳,辛雨和伙伴们深入了解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亲眼目睹了全球顶级汽车拼装流程的数字化魅力,还探索了神秘的基因测序技术和脑科学的微观世界,对课本外的知识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在广州,走进黄埔军校,那段坎坷的革命岁月让辛雨心潮澎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信念在她心中回响,强烈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研学团来到香港,辛雨与香港学生交流讨论,深刻体会到了大陆与香港的文化异同,紫荆花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她仿佛置身童话世界,收获了纯真的幸福与快乐。这次大湾区研学之旅,不仅让学生拓宽了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与思考的种子。粤语的热情腔调、花城广场的沁人花香、维多利亚港的温柔晚风,成为了学生心中美好的回忆,也都将化作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本报观察员 孙汉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