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整形惊现假体“调包” 脸“馒化”、皮肤敏感,这些医美的坑别再踩了
2024/8/30
隆鼻假体取出发现“调包”了,乳房脂肪填充后感染了,注射多了脸“馒化”了……8月17日,记者从第五届江苏省整形美容大会暨第二届紫金国际医美大会上了解到,美容整形的热潮席卷而来,但背后的风险也日渐凸显。一些不良机构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行为,令不少求美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行业乱象需规范化管理,消费者也务必理性求美。
“填的应该是膨体,取出来竟是硅胶!”
“发红、刺痛,怎么办啊?”尹女士(化名)此前在一家美容机构接受鼻整形手术,可最近一系列异样反应,令她焦虑不安。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王磊主任接诊后,发现尹女士的鼻部还伴有轻微的感染,建议将假体取出。术后,王磊主任的一番话更让尹女士大跌眼镜,“填充的按理应该是膨体,可取出来的却是硅胶!”尹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王磊主任告诉记者,市面上膨体的价格一般是硅胶的2-3倍,现在很多不正规的医美机构会进行虚假广告宣传、虚假手术项目,更有以次充好、随意更换医用材料等现象。“还有常见的双眼皮提肌手术,一般提肌适合眼皮下垂,肌力不足,睁眼睁不大开的人群,往往做完眼睛会变得更有神,属于‘锦上添花’的手术类型。”王主任指出,但很多人明明按项目做了,钱也交了,可做完发现一点效果都没有。
更令人警醒的是,有些医美项目出现严重感染后,可能会抱憾终身。王磊主任提到曾遇到多起因乳房脂肪填充导致严重感染的病例,“当时一个机构接连送来多位术后感染者,后来我们发现它整个消毒程序都存在漏洞。”王主任指出,乳房进行脂肪填充后出现感染,不仅要将脂肪取出,还要把坏死组织清除,有些严重者因为波及面积大,整个乳房都保不住。
悄悄变美
光电、注射类项目“哐哐”往脸上打
近年来,微整形成了流行趋势。因为恢复快,不少白领利用午休时间打个玻尿酸、照个光,悄悄变美。但专家指出,微整形并非无害,注射类项目如玻尿酸填充、肉毒素注射等,虽然效果显著,但它们的维持时间有限,而长期、过度使用不仅无法持续达到理想效果,反而可能出现“馒化”、面部僵硬等,更可能对皮肤造成累积性伤害。
王主任提醒,像热玛吉这样的光电类美容项目,一年建议1-2次即可,“射频类的项目对皮肤是有损害的,特别短期内不停去做,会使皮肤角质层变薄,越来越敏感。”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生活美容院只能进行生活类美容,不能进行手术类、注射类等医疗美容项目。此外,只有具有整形美容外科主诊医师资质才能进行整形美容手术。手术也有级别限制,有些整形美容机构只能做一级、二级手术,但可能暗自做了很多二级、三级的手术,“要想避开医美的各种陷阱,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医美机构,医院的资质、级别、手术类型都会有明确规定,相关文件都能查到;如果相关机构没有公示,求美者可以要求其出具相关资质证明。”王磊补充道。
隐患不容忽视!
加强学术交流,推进行业规范
整形美容市场的繁荣,固然为许多人带来了美丽与自信,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作为行业规范的推动者、会议的主办单位,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润智表示,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培训、专项技术指导和高风险操作管理,帮助会员单位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安全。此外,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发现不规范操作时,提供专业支持,确保规范化管理。
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作为江苏省首批整形外科质控中心、江苏省医疗美容医师(美容外科专业)培训基地,肩负着培养合格整形美容医生、规范行业发展的使命。科主任王磊表示,本次会议聚焦美容外科、乳房整形、美容皮肤、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美容牙科、女性生殖整复、头颈部肿瘤整形、瘢痕修复、整形美容护理等整形美容领域的技术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助力推动江苏美容整形技术的不断提升,规范医美行业,成为行业的标杆会议之一。
本报记者 王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