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全媒体采编人员 如是说
2022/11/8
袁霄
今天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我很自豪,有幸能够以记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笔,用打开的广角镜头,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江北新区城市成长的非同寻常的瞬间:曾经的江滩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曾经隔江相望的天堑变成如今的拥江发展;秋风中,辛勤耕作的种植户载着丰收的果实行驶在风景宜人的“四好农路”上……这一个个瞬间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力量,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表达。江北新区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越来越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在自己的节日里,我们在用心用笔与时代同行。记录,是我们的使命,今后,我还将继续与同事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一起记录下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
于潇潇
我们生活的这座新主城,是一片理想的热土,无数奋斗者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热血和汗水。由于职业的便利,我认识了很多人,采访了很多人,也被这些人的故事深深感动着。记者节要讲述自己的采访经历,脑海里第一闪现的是采访老军医韩品贵的画面。
97岁的韩老,不仅亲历过解放战争,还救治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参加过苏中战役、涟水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曾获得淮海战役二等功、上海战役三等功。虽然记忆已经时断时续,但谈起战争岁月如数家珍。“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满天星空光灿烂,我军个个是英豪。”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这首诗韩老情不自禁念叨了四五遍。“你看过电影《红日》吗?《红日》中走的路线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线。解放军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团结友爱,东西都是互相让着吃。虽然艰苦,但是大家情绪很高涨。当时部队中大部分是南方人,不会淘小米,第一顿饭根本不能吃,里面全是沙子。后来多淘了几次后,做成小米稀饭,糊弄着吃下去。为此大家还做了一首打油诗——“大米白,小米黄,小米能抗饿,三天不吃也无妨。”小米为什么能抗饿?因为小米中有沙子能不抗饿吗?!”说完这个小故事,韩老哈哈地笑起来,像个天真的孩子。韩老一家三代从医,大女儿曾是扬子技校一名校医,外孙女姜迅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区主管护师,淳朴的好家风代代相传。
刘瑞
从业快5年了,经历过大大小小近千次的采访。每一次采访都像打一场仗——采访前提纲准备、采访时的语言交锋、采访后的写作成稿。不过,在这些报道中,印象最深刻还是一个个采访中遇到的人:坚守职业信念的援桑医疗队成员,不断奋斗的退役军人,热爱生活的残障人士,扎根的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创业成功的企业老总……作为记者,通往被采访者的心里之路是艰难的,要得到他的信任,更要放下普通人的感性,不断寻找自身与新闻客观的平衡。在《新江北报》工作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每个同事都像朋友一样,采访时可以一起研究采访提纲,互相配合;下班后,可以一起聊天逛街。在这个纸媒被称为“夕阳产业”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改初心,砥砺前行。希望《新江北》报的读者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本报发展,和我们共同讲好新区故事。
韩正莲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部相机,我们每天背着这三样“法宝”奔跑在路上。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人物采访。人物采访尤为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底,一篇好的人物报道,能刻画出鲜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使报道更具可看性和亲近性,引起读者共鸣。从业几年间,我采访过的人物有乡村老师,有种粮大户,有企业高管,也有政府干部……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坚定脚步的背后,都凝聚着汗水与努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采访在长芦农村基层卫生岗位奉献了35年的乡村医生谷成菊,多年来她一双脚几乎走遍了附近村落的每条路,不论白天黑夜,村民有需要她都是随叫随到……走进受访者内心,倾听他们的故事,总会深受感动,也期待通过文字中的笑与泪、痛与爱,让读者读懂他们的初心与坚守。虽然每天不在写稿的过程中,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这样忙碌的生活,有时候会让人很焦虑,但是经过多年历练,开始学会把工作的焦虑变成快乐,一路也收获了成长和感动。
李想
做记者,让我接触了不少的人和事,也和同事们经历了不少报道的策划、落实。今年夏季“火炉模式”超长待机,连日高温“烤验”下,一群人正默默付出。8月份的一天,当我走进龙山南路租赁住房项目项目建设现场,幕墙施工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详细了解工程施工进度、现场安全保障措施等情况后,我也观察记录下项目如何改善高温劳动条件,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以及防暑物资配备。“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的镜头离得不够近。”安全绳、安全带、安全帽,“全副武装”后,我和幕墙施工师傅一起进入吊篮,提升机启动,暑气难熬,大家的衣服很快汗湿,师傅脸上汗珠不停落下,吊篮摇摇晃晃上升,确丝毫不影响师傅作业,我努力掌握好平衡,把镜头对准这些高温下忙碌的身影,一起用文字记录城市发展脉动,做好高温下的“暖新闻”。
王怡
采访印象最深的是活跃在新区各个角落的志愿者,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今年10月,我去采访了葛塘街道志愿者田华。田华老师今年快60岁了,但是她依然热心公益。采访过程中,她带我们走进一户服务的老人家里,她一声声关心问候,让老人潸然泪下,令人动容。田华老师不仅义务服务辖区老年人,更热心参与街道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疫情防控秩序维护,还是参与环境整治,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帮助别人还能让自己快乐,我从中也收获很多。”她乐观开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李凤琴
“细节决定成败,永葆初心,展望未来!”在大众心里,记者是采访过后在电脑前敲键盘;但实际上,记者能拍能剪能出镜。“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在一次采访中,四十度高温的夏日,很多户外工作者需要进行工作,来维持大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但是大家无法看到到这类人物的辛苦,于是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我们与户外工作者共同站在烈日下,感受他们所感受,记录他们每一滴汗水,最终向大众准确展现——在高温下,看似正常的生活,其实背后有这么一群人在付出。做一份工作,内心总要有些执念,既然选择这条路,就注定要用不变的坚守,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世界;用准确合适的话语,去记录他人精彩火热的生活。
杨彩红
曾经在媒体做了十多年,赶上“互联网+”的风口时,做了追风的人。只是,风起风会落,泡沫也易破。看过外面的世界,再次回归媒体,有一种落地的踏实感,内心也更加的笃定与清朗。在《新江北报》这个平台,每天接触到的是新区这块热土的发展与进步成果,传递的是新区正能量的人与事,关切的是身边百姓的衣食住行。目之所及,到处是欣欣向荣之景,用心体会,才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如此美好。最近,走进了新区沿江街道,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之称的京新社区,又被那里的老年人震撼了一把。七八十岁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言语间流露出内在的饱满与激情,“一字马”说下就下,无论是身体的柔韧性、对健康的管理,还是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都远超当下很多年轻人。
回归后,再出发,带着专属于媒体人的这份光荣与梦想,感受用良知与热忱击打键盘所发出的看似微弱力量,正在无形中影响着这个世界,而世界的回响又默默地反哺着自已,让自己有力量更好地站立在这片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土地上。
张雪银
抗疫应该是我不长不短的记者生涯中比较特殊的经历。2021年8月,新冠在南京大爆发,新区各单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民众的基本生活提供各种强有力的保障。在这期间我有幸探秘了抗疫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当时我负责采访新区生态环境和水务局,了解到关于医疗废物处置纷繁复杂的环节:收集、暂存、称重、转运、过磅登记、储存、焚烧,每个环节都需要执法人员严格把控。我还了解了国家建设部组织鉴定并获专利保护的“汉氏立式旋转热解气化焚烧技术”在防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我还直接参与了监管部门针对医废和生活垃圾混放的处置全过程,体验了其中艰辛不易。百姓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抗疫前线的战士们奔走劳累,更少不了抗疫后方各行各业那些默默付出辛苦劳动者们。我身为一名记者,有义务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更多人看到防疫一线和背后的英雄。
李子凌
“脚下沾泥土,心中自光明。”采访,让我开始接触许多新鲜的人和事,让我慢慢从不稳重走向稳重,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或许是我人生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经历。 11月1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刚开始,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我有些怯生,但是有前辈的带领、点拨,也渐渐总结出了些许门道。这一次,我亲触到了盘城街道农民丰收的喜悦,我也切实感受到了人们为秋收工作而做出的努力。走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我静听草木的呼吸,我想“劳动最光荣”的口号,我悟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一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我身着朴素,却在生活的艺术中穿行,我与大地肌肤相亲,感触着江北时代的呼吸,记载着江北每日微毫的变化,描摹着江北动人的色彩。我想,这是我从事记者职业的意义。
郑思捷
成为记者后,我遇见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创业者,或是科学家,或是基层工作者。很多时候,成就背后的汗水与苦难都不为人知。每一次与采访对象交谈,就像我们共同推开这扇静谧的门,门背后的故事可能连当事人都已经忘却了,直到若干年后回味,主人公才感慨:“哦,原来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比如我采访给排水专家王荣合老师时,听他溯回记忆为中国的水环境改善而立志,听他因天时地利而参与“七五”计划,听他为青岛“无内涝”的传奇做出贡献,听他一次次因为予人玫瑰而获赠自己生命的机遇……对我而言,这是很珍贵的经历。一起掀翻琐碎,看见回忆里的痛苦、勇敢、挣扎,并因为对方生命中的种种情绪而对照自我,我们的人生冥冥之中就这样交织了。
赵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2年8月底,我踏入新媒体的工作岗位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掌握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在正式工作前,我问自己:什么是新媒体? 21世纪以来,科技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发展速度下,传统纸媒已无法满足大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短、平、快的新媒体、短视频逐渐占据人们的视野,成为个人信息茧房的主要构造。一篇文章可以以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帘:沉浸式、互动式、左右滑动、前后滚动等等,在观感上给读者带来新颖的体验,从而加深记忆点。在工作中,我也总结反思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得出了以下很多“小窍门”,例如,好的文案在新媒体运营中不可或缺;有趣的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干货满满的正文是留住读者的关键;而优秀的结尾更是读者的记忆点。新媒体不光只是复制粘贴,更是“我”对这篇新闻的总结。在接下来的工作里,我要继续于新媒体中发光发热。
孔飞云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采访楚航科技有关自动驾驶的采访,因为疫情等方面的影响,对方选取了书面形式回答我的采访问题,回答得非常充分。楚航科技在自己领域上的突破创新也代表了新区多数企业争相在各自领域寻求创新推进,争做行业领先人的姿态,为江北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绝的贡献。收到对方的书面回答后,我发现很多专有词汇、概念、缩写等都无法理解,也很庆幸这次采访以书面形式进行,如果是电话或者直面采访的形式,难免会有听不懂、需要重复询问的问题出现,这说明我前期准备工作还没能做到充分到位。在以后进行采访前,我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对方领域的相关专业性知识,这样也能保证在采访时将更多精力放在问题的深挖与新闻点的探寻上。
杨思楠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今年父亲节的采访,当时我前往新区的一所幼儿园进行采访,采访对象是几个小朋友,小朋友们提前准备了父亲节礼物,全部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有个小朋友面对镜头很害羞,说话声音也很小,但是说到“爸爸,我爱你”的时候,她的声音洪亮起来了,眼神也变得坚定,这大概是对父亲坚定的爱,说完之后又害羞地低下了头,在场的老师为她的勇气点了个赞。这个阶段是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父亲对于他们来说是他人无法取代的,父亲的言行就是他们最好的教科书,是榜样,是力量,是方向,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通过这一次采访,让我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是无声的,但孩子们却能深刻地感受到父亲的爱。采访结束后,我给父亲发了一句“节日快乐!”
冯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员,今年是在《新江北报》度过的第二个记者节。大多时候,作为一名小编的我要么是在编辑链接,要么就是在找选题的路上。每当编辑完成一篇自认为满意的文章,请不要对它的阅读量抱有过高的期待,因为文章出来之后,阅读量大多时候只和标题有关。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标题最能吸引人,但尽量不用过分套路化的标题。敬畏用户,对应到公众号,最直观的数据就是关注数,用户是最敏感的人,当你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时,它们可能会留下,而当你毫无节制地想从用户那里得到更多,你注定会失去用户。不管任何工作,都不会带给你永久的安全感,安全感都是自己给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工作之余,给自己的爱好或者某个技能留一点时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艺术家”。人生既短又长,焦虑困惑常在,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问心无愧就好。
张灵瑀
今年6月初,我被安排参加关于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的基层治理改革的活动,过程中参观了顶山街道的“江小虎”巡逻队、党建服务驿站以及大数据中心。由此想到十几年前的江北还没有成为国家新区,也没有智慧大数据监管平台的时候,也感叹于国家的发展是如此迅速,短短几年便做到了万物皆可互联的成就,而我作为记者的职责正是将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文字的形式带给大众。
李祥睿
时隔多年再次走进校园,但是已然不再是学生的身份。当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看着这些孩子们欢声笑语的状态,看着老师们一遍又一遍耐心教导的时候,我真的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光。这是我的第一次采访,校园的改变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不由得让我想到我刚刚上学的时候,那时的教学环境远远不如现在,但是现如今的校园在随着江北新区的蓬勃发展下,一次又一次地改头换貌,一级又一级地更新换代。在这一刻,我想我成为记者的目的,不就是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这一点一滴地变化,用手中的纸笔去描绘这一回回地进步吗?我的记者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要学习的知识技术,此时此刻无以言表,只有将所有的情感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时间里发挥更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