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新江北报

2025年02月07日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家乡我的年,跟着我们解锁N种年味

2025/2/7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主题。一句“回来就好”,短短的回应背后是一家人对团圆的期待。作为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中国春节的仪式感,今年尤其强烈。新江北融媒体中心小伙伴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用镜头记录归乡见闻,用心感受这一趟团聚之旅。今天,跟随他们的脚步,领略不一样的年味、年俗。

江苏连云港

山海之城穿越时空的年味体验

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北端的黄海之滨,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就是我的家乡——连云港。作为一名“新江北人”,虽然已远嫁南京10年,但每到春节临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归乡之情。今年春节前,我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回归故土,感受那份专属的年味与温暖。

今年是第一个世界“非遗春节”,传统年俗被赋予了全新内涵,让春节洋溢着更为浓厚的文化气息,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在连云港,海州古城、“大圣故里”花果山、“东海第一胜境”云台山等景区都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而闻名遐迩,春节期间各大景区人气火爆,客流如织,呈现出一派喜庆、热闹、祥和的景象。

首个“非遗版春节”怎么过?当然要过得热热闹闹、别具一格,我查到孔望山景区精心筹备了非遗表演、心愿市集、国风音乐会等活动,还推出了汉服妆造、击鼓鸣钟等特色服务,于是带着全家于大年初二奔赴孔望山,开启一场沉a浸式春节文化盛宴。

孔望山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也是人文景观的宝库。这里不仅有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历史遗迹,还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题刻。春节期间,可以身着汉服打卡拍照,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国风音乐会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听盛宴;在“金榜题名”祈福墙, 让山海共同为你的梦想加油鼓劲……景区诚意满满地为游客献上新春文旅大餐,我们一家也在故乡的怀抱中,感受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浓的年味。

韩正莲

江苏扬州

千年古城在年味中感受城市脉动

腊月二十八,我踏上回家的动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家乡扬州的光影却愈发清晰。在外许久,家乡的年味总是格外令人期待。

扬州人的年夜饭,盐水鹅和狮子头是必不可少的佳肴。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菜肴,父亲斟满自酿的米酒,和家人一起守岁,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循旧例和家人漫游瘦西湖,瘦西湖内的亭台水榭旁,评话演员身着长衫,手持折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着民间传说。“评话声声传旧事,扬州故事韵悠长”,正是扬州评话的魅力所在。

东关街内,年味正浓。青石板路上灯笼高挂,老字号店铺前人头攒动。谢馥春香粉、三和四美酱菜、富春包子……是每个扬州人年货清单上的必备。街边的剪纸艺人手法娴熟,一幅幅“福”字在剪刀下绽放;糖画师傅手腕轻转,金黄的糖浆化作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

扬州人过年有一大爱好——逛庙会。正月初五的庙会上,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藕粉圆子、臭豆腐、豆腐脑等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大家还会在庙会上购买寓意美好的吉祥物件,祈求新的一年顺遂如意。

代代相传的风俗活动,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勾勒出扬州古城独有的年味画卷,为这传统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张怡宁

江苏无锡

春晚流量引爆年味“锡游热”

作为一名南京“老土著”,今年春节我甩开春运大军,一脚油门直奔无锡——这座把“非遗”揉进年味里的城市,去浅尝江南最鲜活的年节滋味。

“上春晚,下江南”,无锡可以说是今年江苏年味最为浓重的一座城市,“春晚分会场”头衔的加持,掀起了强烈的“锡游热”。据悉,春节期间,无锡市纳入监测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文博场馆等接待游客1556.32万人次,同比增长34.58%,走到哪都是人头攒动,全是我们这些“背包客”。

夜幕降临前,让我们先去“临时抱个佛脚”。正月初一,灵山胜境的青铜大佛被香火镀上金边,我混在祈福的人群里,效仿着隔壁阿婆双手合十,用方言念着“摸摸佛手添福寿”,想要承接一份好运,把福气带回家。

作为首个“非遗新年”,吴王泰伯描绘梅里古镇的夜,是被非遗点燃的。央视春晚分会场的余温尚在,打铁花艺人抡起铁勺,1600℃的铁水在空中炸成金蛇狂舞,火星雨里穿梭的舞龙队竟踩着电子音乐的鼓点。最妙的是水鼓表演,舞者们身姿灵动轻盈,每一次挥动鼓槌,都伴随着水花四溅的绚丽景象,倒映着灯光、火光、月光。古技艺在人间烟火里,活成热气腾腾的模样。

沿着南长街的青石板漫步,除了“央视春晚主舞台”上演绎的悠扬民乐,年味也在无锡的甜香中具象化——小笼包蒸腾着琥珀色的汤汁,酱排骨在铁锅里“咕嘟”出焦糖色的年轮,整条街的空气都是黏稠的蜜色。最惊艳的是银丝面老师傅的绝活:一捧细面在滚水里绽成朵朵白玉兰,这手“面条穿针”的技艺也刚申请了非遗。隔壁桌东北老哥咬破汤包后的惊呼,给这场旅行做了最好的总结——“嘎嘎甜!”

孙汉仑

安徽宿州

风貌焕新灯火辉煌中共度新岁

每年必备环节之回安徽宿州,每回去一趟,我就会感叹家乡的变化。夜幕低垂,新汴河风景区已经是一片灯火辉煌。不同于往昔的只是简单放鞭炮、贴春联,今年,这里的年味更加丰富多彩,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新汴河非遗灯会以“非遗”为关键词,融合传统元素、科技潮玩的美陈式彩灯艺术,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将非遗文化与时尚元素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时尚一样不少。漫步河畔,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璀璨夺目的彩灯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映成趣,仿佛将整个夜空都点亮了。

“川剧变脸、舞龙舞狮、篝火互动……”在灯会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年味的浓烈。人们三五成群,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温馨与甜蜜,我想这大概就是回家过年的意义吧。

朝族打糕、卷面皮、梅花糕……在品尝着特色小吃的同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宿州的变化,从城市的面貌到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不变的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是新汴河非遗灯会上那份浓浓的年味。除了新汴河景区,宿州还有皇藏峪、五柳风景名胜区、宿州三角洲公园、闵子骞祠、乐天园、宿州古城墙等旅游景点,欢迎大家参观打卡,感受宿州的文化魅力。 杨思楠

安徽芜湖

古城新生烟火盛景里品年味

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各色年货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驻足选购;街头巷尾飘荡着阵阵香气,那是家家户户在准备着年夜饭……我工作的城市离家虽不算远,但春节的味道也足以唤醒游子对于家乡的浓浓眷恋。

赶在除夕前回到芜湖,老街的青石板路依旧,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喜庆。对于芜湖人来说,年味最浓的地方,莫过于记忆中的除夕餐桌:一碗热气腾腾的虾籽面,承载着无数芜湖人的乡愁记忆;一口酥脆香甜的酥糖,是童年最甜蜜的回忆;还有那寓意着“年年高”的年糕,更是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而今,更加精致的餐食替代了记忆中的味道,在一边感叹着年味寡淡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芜湖春节的全新“打开方式”。

芜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岁月悠悠,历史遗留下来的芜湖古城部分巷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经过近年来的修缮焕新,它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2022年8月,芜湖市芜湖古城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4月,又拟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乙巳蛇年春节,在芜湖古城里唱乡音、舞乡情、观民俗、闹新春、享年趣,沉浸感受传承千年的非遗春节的魅力,成了芜湖人更加偏爱的过节方式。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们手持彩绸翩翩起舞,演绎着与春节相关的神话故事,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而在一旁,猜灯谜、写春联等传统民俗活动同样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大家或低头沉思,或挥毫泼墨,共同体验着传统文化的乐趣。

当夜幕降临,古城内的灯光逐渐亮起,将整个古城装扮得如梦如幻。人们漫步在古城的小巷中,感受着这份独特的年味。孩子们手持灯笼,欢笑着穿梭在人群中,大人们则或聊天或拍照,记录下这份难得的团圆时光。春节假期虽然短暂,那一抹乡情却久久萦绕在心头。或许,春节并不在于寻求儿时的年味,与家人团圆、与故土相逢,便是最圆满的过年方式。 朱葛嫣然

安徽宣城

皖苏边境研磨诗书遗迹里的墨香

我的家乡狸桥,是一座坐落于皖苏边境、身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的美丽古镇,宛如一幅停留在诗书里的遗迹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诗意与韵味。得益于水乡独特的地理人文特征,各式各样的民间信仰、民俗瑰宝在我的故乡“原汁原味”地流传着,有关春节的民俗更是如此。去年春节,我作为经历者就全程参与了名为“跑马灯”的新春活动,穿梭于村庄之间,为家乡的乡亲们送上新年祝福。

今年古镇狸桥的大王庙菩萨出游活动,则是另一场传统与信仰交织的盛宴。正月初六立春这天,天刚蒙蒙亮,大王庙内便热闹非凡,随着锣鼓鞭炮声响起,菩萨出游正式开始。一尊尊形态各异、宝相庄严的菩萨像在人们的簇拥下缓缓走出庙宇,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沿途人们驻足观看,共同沉浸在这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无独有偶,在宣城郎溪县梅渚镇,另外一场盛大且热闹非凡的“降福会”也在上演。正月初六,胥河两岸、苏皖两省的2000多名村民齐聚于此,他们身着彩衣、敲锣打鼓,共同参与这场有着千年历史的民俗盛宴。“降福会”以巡游、民俗表演为主要形式,如今还融入了小马灯、大小锣鼓、挑花篮等多项民俗非遗项目,使得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不一样的年味与年俗,或热闹盛大,或诗意盎然,或庄重神圣,但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同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杨凯

甘肃兰州

陇原金城兰州味“满福”

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一碗面……在兰州的诸多标签里,美食一定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一个。黄河从这里穿城而过,河西走廊从这里起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这里筑“金城”,自此,兰州成为联络西域、襟带万里的重要交通枢纽。

年代悠久、博爱包容的母亲河滋养出热辣滚烫的兰州烟火气,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金城美食。兰州牛肉面、酿皮子、辣子烤肉、热晶糕、甜胚……对于从小深谙其中滋味的我而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最直观的思念就是舌尖那一口兰州风味。

于是从腊月二十九抵达兰州那一刻开始,连日来,我的生活每天都是从“咥”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蛋双飞”牛肉面开始。暖胃之后,再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看看舞龙舞狮、社火表演、太平鼓、踩高跷,逛逛灯会,这些熟悉的“兰州味”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亲切。

中山桥作为兰州的标志性景点,今年春节,高悬的450个崭新红灯笼,焕发出红色光彩,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过年氛围,美不胜收;兰州太平鼓、舞狮、军傩、秦腔等兰州非遗在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广场集中亮相,各式各样的特色美食、非遗纪念品售卖小屋依次排开;社火欢庆的锣鼓声、多元化的体验、独具特色的兰州美食,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大家对兰州年味的认知大门。 梁雅欣

江西瑞金

红色故都在喜庆年味中点亮信仰之光

瑞金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故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红井清泉流淌初心,革命旧址镌刻着“共和国摇篮”的壮丽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武夷丹霞叠翠,脐橙林海鎏金,客家古韵与现代气象在此交融,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大年初一的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的红井景区年味爆棚!一场浪漫至极的新春气球雨惊喜开场。吉时一到,上万只承载着新春祝福的红色气球如梦幻般从高空倾泄而下,眨眼间便染红了天际。叶坪景区内的新春氛围更是直接拉满,购票、检票口排起长队,现场一片热闹欢腾,景区内红色装饰随处可见,年味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的“抛绣球”活动精彩上演。大红花轿与帐幔相映成趣,喜庆氛围十足。游客们络绎不绝,将花轿围得水泄不通,纷纷掏出手机,定格这难得的热闹瞬间。

中午12点,客家年味流水席准时开席。长桌一字排开,桌上摆满色香味俱佳的客家美食,每一道菜都饱含客家人的热情与团圆之意。游客们围坐一起,品尝着地道的家乡味道,推杯换盏,互道新年祝福。

春节来瑞金,过非遗客家年。年俗唤醒温情,红色点燃信仰,未来的征途或许荆棘丛生,但客家文化的火种和红色信仰的光芒将化作前行的灯塔,照亮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续写时代华章。钟颖

内蒙古盛乐经济园区

西北高原上升腾起的繁荣兴旺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也就是享誉世界的蒙牛乳业总部所在地。这里的年味有着内蒙古所特有的风情。

家乡的除夕很“北方”。除夕当天,我和女儿搭乘飞机降落在了白塔机场。从机场出来的一瞬,冷空气直冲肺泡。每年冬天,内蒙古都会下几场大雪,春节前刚好下了一场,新雪加旧雪,到处白茫茫,再配上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和“福”字,这个蛇年春节显得分外夺目。

父母所在片区的城市建设一直在推进中,很多平房拆了建起了林立高楼,但春节的传统习俗保存完好,人们依旧会在家门口或小区外用木柴架起一个预示一年红红火火的巨型“旺火”垛。晚上12点后,长辈便开始在柴上浇油,引火点燃,只一瞬间,便火光冲天,年味十足。这项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传统习俗,可追溯至古代华夏民族的“燎祭”传统,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火崇拜相融合,主要流行于汉族聚居区及部分蒙汉交融地区,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旺火”烧得噼啪作响,小朋友们围着“旺火”烤手,放鞭炮、烟花,“金玉满堂”“加特林”“水母”……许多叫不上名的烟花在空中渐次绽放。自家的烟花放完了,再欣赏别家的。直到凌晨2点,依然能透过卧室窗户看到漫天的绚烂,听到“咚咚”的炮声。

这场除夕“大型烟花秀”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老父亲感感慨道:“看看这满天的烟花就知道,人们的生活确实是兴旺。” 杨彩红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分享文章分享

© 2022 新江北报
南京江风楚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33743号-1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118.195.242.119/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江北报
http://njxjbb.com/Content/2025-02/07/009126.html
新江北报电子版